一般而言,在一个政治及社会比较稳定的社会里,艺术品的供给和需求在总体上是比较平衡的,如果说有上升,也是两合同步上升。但在兵荒马乱或社会大动乱的年代里,两者之间便发生不平衡。中国近代历史上清末、抗战期间,和民间收藏无法保存,人们食不果腹,便大量抛售自己收藏的艺术品。此时艺术品价格便宜,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收藏条件,不失为艺术品投资的好机会。中国现代史上的文革时期,把艺术品收藏视为玩物丧志的颓废行为,把珍贵历史文物视为封资修,收藏者和创作者纷纷抛售自己的藏品或作品,一时价格与价值严重脱离,一落千丈,几十元钱能买进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收藏你要有门道,你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发现那些有潜力,未来增值附度大的品种,如果收那些大路货的普品,你藏在多年,也增值不了多少。收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长期的接触学习,丰富的经验,即使玩了很多年的老手,也有打眼的时候。有时候打眼也是长学问,长见识的一种过程。收藏就是要不断的专研,学习,一个品种,一个品种的去了解。收藏古董,古玩你要正确了解这个市场,你手中藏品的实际价值,和你所能销售出的渠道,不要被那些拍卖行的天价迷惑。
一些收藏爱好者,本身不具备识别真假古玩的能力,于是寻找一位懂古玩的人陪着,帮助爱好者把关。对于这种不懂行业规矩的行为,一般是不进行交易的。因为帮助掌眼的如果是商人,在帮忙中会存在着利益关系,如果是个收藏行家,在交易时对古玩的真伪及年代的看法容易出现分歧,所以古玩店铺不与这种让行家帮忙掌眼的顾客进行交易。
明成化青花瓷是汉族传统名瓷,分官窑,民窑两种。明成化朝(公元1465—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年号)历时23年,景德镇御窑厂生产恢复正常,是汉族陶瓷烧造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成化青花可谓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其器突出特点是玲珑秀奇、端巧工细,后人对其评价颇高。成化青花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成化初年所制,各方面都与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更难与宣德青花区分;另一类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为主要特征,是成化青花的代表,与后来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2014年瓷器艺术品市场极度惹人注目,“超级土豪刘益谦”以2.8亿元拿下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再次刷新中国瓷器拍卖世界纪录,不管是炒作还是无意为之,瓷器在古玩收藏“疯涨”已成事实,仅仅春季,据香港拍卖会统计,瓷器2014年春季总成交额对比2013年春季,已经翻了数倍,让众多学者、让国内众多“捧瓷大军”赚得盆钵满盈了。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
艺术品收藏市场如火如荼,势如破竹,一发而不可收拾。商界大亨皆瞄准这一生机盎然的艺术品市场。各地的拍卖活动更是风起云涌,热火朝天。尤其是书画、瓷器、奇石。据悉,目前中国大约有收藏爱好者八千万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捧瓷大军”扎堆在陶瓷收藏市场,艺术品市场发展潜力无可限量。
古往今来,我国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瓷器大国,缠枝花卉斗彩瓷器、青花釉里红瓷、青花瓷、官窑白瓷粉彩开窗天球瓶等闻名于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中华民族伟大而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瓷器的里程碑。尤其是青花釉里红工艺的开发,让我国的陶瓷技术带来质般飞跃。
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为突出。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成化民窑器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在明代各朝中都是突出的。民窑瓷胎体单薄,质地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好,胎体较明初民窑明显减薄。釉面光润肥厚。罐等琢器讲究修胎,接口不明显,多砂底,釉底较少。碗的跟细圆,径变小,跟有一圈淡淡的枇杷黄窑红,多釉底。
当一些企业家在现金充裕的情况下,必然会考虑投资和资金保值的问题。根据近二十年中国内地投资市场的比较,收藏投资文物艺术品珍稀真品的回报率要远高于股票、房产以及贵金属等,而且各自的投资回报曲线的走势和峰值并不一致。为了不把所有的资金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企业家会考虑将一部分资金用来做艺术品投资,用来分担通胀风险和投资风险。
首先,文化艺术品收藏是传承家庭文脉的上佳选择。文物艺术品不仅可以赏心悦目,与心灵对话,而且其具有历史、文化和学术的传世价值,同时凝聚着父辈文化理念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