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却与此不同,虽然其风险少,但投资潜在收益却非常高。这主要是由艺术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所致,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升值功能。在风险与收益这一对矛盾中,正所谓“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对文物鉴定“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听人一说是“国宝”就去买,一买就是一屋子,自称为收藏家,但找专家来看都躲躲闪闪,想卖又都卖不掉,拍卖行一件也不收,只能是自吹自擂,再去忽悠新入道者。
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古玩买卖和收藏需要传统文化知识做为经营和收藏的支撑,因此绝不是短期就可获得经济效益的,他需要通过长期专业知识的积累过程,才能缓慢产生收藏和经济方面的收效。由于长期以来,某些所谓的专家把收藏的核心思想体系引向了单纯以投资为目的,用一系列的歪理邪说,忽悠误导人们搂簿捡漏,淘宝能一夜爆富的錯误导向,造成了收藏观念的混乱,当藏者们上当受骗,在经济和情感上受到双重伤害以后,便失掉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古玩市场再想回到过去市场的虚像繁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景泰蓝瓷器拍卖 景泰蓝瓷器图片及价格 景泰蓝瓷器市场行情 景泰蓝瓷器价格 景泰蓝价格 在拍卖市场上景泰蓝更是常客。2009保利秋拍中,一件高35厘米的铜胎掐丝珐琅壁瓶以8960000元成交;2008年一对清乾隆御制铜胎掐丝珐琅胡人像以652.8万欧元的在法国巴黎成交,这一价格成为迄今所知中国铜胎珐琅器拍卖的价格,刷新了一件清康熙御制铜胎画珐琅彩黄地牡丹雉鸡图盖盒在2005年5月香港苏富比春拍以2972万港币创造的原纪录;2011年,纽约苏富比秋拍中一对清康熙御制的铜胎掐丝珐琅童子,估价430万至480万美元,更是以512.74万美元易主。
景泰蓝又叫做掐丝珐琅,从名字中就足以知道掐丝工艺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话就有“丝工重于蓝工”之说。其釉料随时代变化,明代主要用珐琅料,颜色有蓝、红、黄、绿、黑、白等,烧成的器物釉面肥厚、色泽晶莹透亮。清代则多用彩釉料,其釉面缺少光亮。乾隆时景泰蓝的颜色又以黄、白二色为常见。白为车渠石白,黄是一种干黄,而后期的黄发绿或发红。“俗话说‘远看造型近看花’,景泰蓝把铜的延展性和釉的特点紧密结合,造型庄重大方又不失细腻纤巧,花卉、图案都能用丝工严谨细腻地表达,上釉也能按照造型花纹要求,随位赋彩。
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黄釉瓷器更是明清宫廷用瓷,决不许民间使用。即使在叛乱不断的嘉靖时期,也严禁民间使用,民窑即使可用金彩,也不可以用黄釉瓷。珐琅彩瓷器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它也向我们展示了康雍乾三代的盛世景象。着名古瓷叶佩兰女士对珐琅彩瓷器做过如下评价,“宫廷秘藏,制作不易,传世极少,难以估量其价格”珐琅彩瓷,曾作为皇家的御用瓷器,在中国瓷器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珐琅彩瓷器的烧制难度极大,制作成本昂贵,因此到乾隆朝就停止烧造了,所以流传至今的珐琅彩瓷器总数不超过千余件,可谓弥足珍贵。
悠悠岁月,浩瀚的历史长河披着神秘的面纱诱惑着世人去揭开,华夏文明似璀璨的明星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回望古,就如陈年的酿酒令人如痴如醉。我们不仅佩服华夏文明的缔造者,也感恩传承者让我们还能看到并惊叹。明清两朝历经百载,文化至今让世人敬仰,其中诞生了富丽堂皇的景泰蓝工艺文化,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门仅为帝王家享有的独特工艺
“铜胎掐丝珐琅”,顾名思义,是指在铜胎上,用细薄的扁铜丝掐成花样,再在铜丝立面围成的小隔间填充珐琅釉彩,经过反复烧制、镀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烁目的珐琅器皿。自元代从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本身带着艺术繁复绵密、蟠曲虬结、极重线条和设色的装饰性特点。但是到了明代,工艺臻至成熟,不仅制胎巧夺天工,器型丰富多样,釉色更是变幻万端,在早期的宝石蓝、菜玉绿、鸡血红、车渠白之上,又新添了葡萄紫、翠蓝和玫瑰色,观之愈加纯净透亮,泛出晶莹可爱的宝石光泽。清代掐丝珐琅技艺较之前朝已有长足的进步,其一大特点是体量宏伟,器型已从小巧物什,扩大到了日用家具,如今到故宫走一圈,几乎各个殿厅里都放着大而醒目的景泰蓝摆件。
人崇拜,迷信名气,崇尚权威,一直以来似乎是收藏的好标准。很多收藏家,特别是是对艺术行业不甚了解的人,常以艺术家的职位、头衔来判断其作品是否值得收藏,这是非常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官僚主义作风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官本位的国家里特别流行。然而,在当下,如果还以这种思维和眼光来进行收藏,则是非常荒谬的。
有观点认为,当前艺术市场的发展,培养消费需求是关键。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艺术品除了收藏,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