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明朝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铸造。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光背者比较多见。背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都较罕见。万历通宝钱有折二钱,也为真书直读,狭郭,双点通,钱径为2.8厘米;“万历通宝“大钱传世只有一枚,为孤品。明初仿效元代货币政策,推行纸钞,禁用金银。后因经济的发展,海外市场的开拓,货币需求量增大等原因,明英宗正统年间“驰用银之禁”,白银取得合法的货币地位
万历初年朝廷铸钱并不多,约两万锭,万历十三年(1585年)增为十五万锭,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九万锭。当时全国铸炉60余座,潞安府是其中较大的两座,平均一年为朝廷铸币近万锭,两座铸钱局需招铸币匠人约三四千名,由此给地方带来丰厚经济利润的同时,也出现了货币私铸取利的现象。万历四十年(1612年)潞安知府在其编纂的《潞安府志》中这样写道:“万历初,遵例鼓铸制钱,一时铜价腾跃数倍,而监造官与匠役减去铜料,杂以铅锡,愚民见利争趋,日有私铸,虽论死不止。而制钱堆积不能行。
钱币大师罗伯昭曾说:“明代神宗一朝,矿使四出,纷扰天下。”这个可以从万历四十年(1612年)潞安知府在其编纂的《潞安府志》中可得知:“万历初,遵例鼓铸制钱,一时铜价腾跃数倍,而监造官与匠役减去铜料,杂以铅锡,愚民见利争趋,日有私铸,虽论死不止。而制钱堆积不能行。”在明代万历年间,推出的万历通宝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传承了嘉靖的火漆、镟边、金背等工艺,所铸钱币样式规整,铸量充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代经济的发展。由于万历通宝本身铸量极少,加上战火摧残和人为销熔毁坏,现今存世的已经是寥寥无几了,非常的珍贵。
万历通宝近年成交记录
明“万历通宝”背“矿银”银------价格:RMB日期
明代万历通宝银质小平价格:RMB日期
万历通宝通下星-----价格:RMB日期
万历通宝大钱一枚---价格:RMB日期
万历通宝价格:RMB日期
明代万历通宝银质小平价格:RMB日期
万历通宝价格:RMB日期
万历通宝背矿银银钱一枚价格:RMB日期
万历通宝背矿银银钱一枚价格:RMB日期
明代万历通宝银质小平价格:RMB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