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艺术品是高雅的身份名片。收藏艺术品象征着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是进入高层次文化圈的通行证。
收藏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是一种物质上,精神上高雅的享受和情趣。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凝聚了文艺收藏的风云沧桑。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在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也推进文艺收藏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少人喜爱收藏文物,加之政府实行宽容政策,为收藏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在文玩器物上,以儿童嬉戏、玩耍图案作为主题纹装饰的,称为婴戏图。它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宋代开始在各个窑口的瓷器上大量出现,其中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为出色,到明清两代成为常见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封建社会民众传宗接代的观念和望子成龙的殷殷之情。
画中人物衣着明亮鲜艳,画面色影斑斓。同时,技法上正面背景山石以墨线勾勒,用淡彩皴擦,丰富了画面的质感。题款字体工整有力,结体匀称而又富于变化。图中的孩童表情细腻,栩栩如生,似静实动,画面热烈,童趣盎然。此图具有多子多福的祥瑞寓意。
即使是国内收藏市场兴起的今天,鼻烟壶收藏的重心仍在国外,可谓名副其实的“墙内开花墙外香”。鼻烟壶体型较小,携带方便,而清代皇室制作的一些具有西方风情的鼻烟壶在西方藏家心目中具有很高认可度。鼻烟壶成为与瓷器、青铜器并列的海外中国文物收藏三大类型之一。19世纪中后期,鼻烟壶在各大拍场上大放异彩,近年来,内地拍卖公司开始设立专场,但是高价成交的多一半出自国际拍卖公司,且很多是来自国外的藏家。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拍卖公司就屡有天价鼻烟壶产生。例如1990年香港苏富比推出一件清代翡翠鼻烟壶,追捧者众,以473万港币成交。
马少宣(1867-1939),名光甲,字少宣,上海人。他18岁时开始学习鼻烟壶内画,不久便娴熟地掌握了内画技艺。马少宣的内画鼻烟壶以人物肖像画见长。他所绘人物肖像善于运用素描技法,如照片那样细腻逼真。据民国时期出版的《直隶巴拿马赛会作品选录》载,马少宣创作的内画鼻烟壶,曾经获得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银质奖章。
鼻烟壶属于舶来品,明末鼻烟进口甚少,康熙开放海禁,吸鼻烟渐成风尚。康熙皇帝吸纳了一批通晓玻璃烟壶制作和画珐琅的西方人,于紫禁城内制作鼻烟壶。鼻烟壶艺术在乾隆一朝达到极盛,玩赏收藏鼻烟壶成风,盛入鼻烟的用途渐至其次。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技艺: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等等都用在了鼻烟壶上,鼻烟壶也是能体现清朝时代特征的工艺品之一。
在众多不同材质、形制的鼻烟壶中,以金属胎画珐琅、料胎画珐琅的鼻烟壶为精致,多为宫廷制作。这类鼻烟壶以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制作为精美。在乾隆一朝,中外交往日盛,工艺品中画西洋的题材增多,画珐琅人物烟壶尤其如此。在历代鼻烟壶成交价格排行榜前十位中,不仅前三名都是铜胎画珐琅烟壶,另外有多达7件都属此类。其中价格高的就是2011年中国嘉德秋拍中以782万元成交的乾隆款御制铜胎画珐琅彩欧式仕女图鼻烟壶。排名第二的是2010年上海保利春拍中以616万元成交的铜鎏金花嵌画珐琅西洋人物烟壶,此烟壶所绘人物带有明显的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
在世界上,中国素有「烟壶之乡」的称誉,其中鼻烟壶以其精巧卓绝的制作技术,被称为「集多种工艺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艺术品」。鼻烟壶为盛装鼻烟之容器,鼻烟系一种烟草制品,原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自欧洲传入中国后,加工转化后成为粉末状材,吸闻之后不但具有明目避疫的功效,吸闻鼻烟在各阶层更是蔚为风尚,且迅速地融入了中国的艺术风格,发展出匠心独运的各式鼻烟壶,在清代美学工艺上大放异彩,成为清代艺术的重要表徵之一。
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古玩买卖和收藏需要传统文化知识做为经营和收藏的支撑,因此绝不是短期就可获得经济效益的,他需要通过长期专业知识的积累过程,才能缓慢产生收藏和经济方面的收效。由于长期以来,某些所谓的专家把收藏的核心思想体系引向了单纯以投资为目的,用一系列的歪理邪说,忽悠误导人们搂簿捡漏,淘宝能一夜爆富的錯误导向,造成了收藏观念的混乱,当藏者们上当受骗,在经济和情感上受到双重伤害以后,便失掉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古玩市场再想回到过去市场的虚像繁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卖古玩的行家与买古玩的行家交易过程很简单,卖家说出卖价以后,买家想收买就给价,不想收购便包好藏品走人。从不争辩抬杠,也不会指责对方没眼力。有的藏者自己不懂,买了以后拿到网络上让网友们评判,只要有人说东西假,便在网上开骂,这种心态是出于对自己的藏品没有自信,同时也是业界里不可能有的现象。所以真正的行家很少参加陌生朋友圈的讨论,除非相互了解尊重的至交。
古玩界不论经营者还是投资者,不管搞哪一品种的,没有谁不想得到老而精的珍稀绝品。许多人终其一生寻寻觅觅,或留下一堆破烂,或倾家荡产。吾人亦曾追“官窑”瓷器跋山涉水于乡间,求“三代”铜器而误入歧途之经历。一夜暴富地美梦也曾使我垂涎三尺。但经过反反复复的挫折和实践,我对古玩业由肤浅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深刻的理性认识。总结了“四不追”:一不追三代(指青铜器不追夏商周),二不追官窑(指瓷器),三不追珍、稀、绝品,四不追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