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一切都是短暂的,只有艺术不受时空的局限,化作永恒。收藏或投资艺术品的人,正在试图从艺术的这份永恒的价值中,萃取滴滴可以润泽于每一个时代的价值。他们有着各自的审美认知,又不完全受制于审美,他们了解时代语境,接受商业化,游刃有余地发挥审美的作用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所有消费时的选择多半都依赖审美,而在艺术品方面,审美趣味发挥着大的价值。
他们有时会比较急躁、偏激;
青花瓷在天下陶瓷史上占有十分主要的职位。萌生于唐,但由于胎质松散,瓷化水平低,故有学者称之为“白釉蓝彩陶器”。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镇窑接纳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手艺,引进西亚“高铁低锰”的钴料,才将青花瓷器创烧乐成。在远销至天下各地的青花瓷中,14世纪前后的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而享誉天下。据不完全统计,元青花瓷在国内约100件,外洋有200多件。
元青花开发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华美雄浑画风豪爽,绘画条理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元青花瓷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
北京市博物馆珍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于将军山的明代黔宁王沐英墓。自上世纪50年月以来,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一直是市博的镇馆之宝,也是足以留名中国陶瓷艺术史的一件杰作。
元青花葫芦瓶去哪能卖上高价,元青花葫芦瓶市场行情资料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举行的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天下上的拍卖纪录,也先令元代青花瓷器走进更普遍的公共视野。
元青花是我国陶瓷制造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存世较少,加之人为炒作,成交纪录屡创新高是正常征象。中国陶瓷专家冯先铭在《中国陶瓷》一书中写道:“国内珍藏的元青花,质量和数目逊于外洋。总计国内外珍藏总数,大致在300件以上。”
现在尚有一种说法是“国内珍藏的元青瓷不凌驾百件”,而民间是否存在元青花也一直颇受质疑。对此,张联军曾揭晓过《元青花瓷器并不神秘》,“现在文博界除了个体专家外,大部分专业人士都否认元青花在民间存在。一方面专家只认的窖藏的,对民间元青花通盘否认;而另一方面民间藏家对专家也是质疑一直,后的结论谁也下不了。
不外市场的认可已经吐露无遗,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珍藏到它也很难堪,但正由于它的传世量希罕,且基于元青花自己独具的艺术,历史,文化价值,以至于元青花价格年年攀升。
本公司近有幸征集到一款瓷器瑰宝“青花葫芦瓶”,藏品高:6.8cm,口径:1.25cm,底径:2.6cm。藏品胎质细腻釉汁温润莹亮色泽深沉浓艳。瓶身上半部描绘的是一朵萧洒的祥云中藏着一个东升旭日,又似那一团焰火喷发而出的火花;瓶子下半部描绘的是一对威风凛凛精神奋起的神兽。其葫芦线条宛转自然,上端塑成小口,鼓腹,束腰,轮廓流通浑然天成;在灯光的映衬下更像一只会发光的“葫芦”,美不胜收。
葫芦瓶身乃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瓶式,瓶体似葫芦,故名。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粘合而成。名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有生产。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福禄”,为民间所喜欢,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天子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转变。
人崇拜,迷信名气,崇尚权威,一直以来似乎是收藏的好标准。很多收藏家,特别是是对艺术行业不甚了解的人,常以艺术家的职位、头衔来判断其作品是否值得收藏,这是非常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官僚主义作风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官本位的国家里特别流行。然而,在当下,如果还以这种思维和眼光来进行收藏,则是非常荒谬的。
但是,这个混乱的时期应该不会长。艺术品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上千亿的巨大额度,艺术品投资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投资领域,也已经是一个国家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恶意巨额售假、艺术家自己漫天定价、大量逃税等艺术市场的顽疾一定会逐渐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