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发酵床养猪法的核心是以优良的菌种作发酵剂,为猪设置发酵床,猪圈地面上1/3面积是水泥地面,2/3是发酵床部分。发酵床用外源微生物,猪粪便,秸秆,锯末和稻壳等做垫料,建立原生态的好氧发酵环境。猪在发酵床垫料上生长,排泄的粪尿被发酵床中微生物分解,免于清理粪尿,没有臭味,对环境污染少。同时,发酵床可保障生猪福利。行为学的研究证实,用发酵床养猪,养出来的猪只健康活泼,肉质好,同时农民养猪劳动量减少。发酵床养猪可以节省用水75%~90%,节省精饲料10%~15%,节省劳力30%~50%。提高猪群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发生;提高猪肉品质,无药物残留。增加养猪效益,每头生猪增收约90元。实现“零排放”,即猪场内外无臭味,氨气含量降低,养殖环节中消纳污染物,无粪污排出。发酵床养猪减少占地面积,是因为猪场无须再建沼气池、污水池、粪场等粪便污水处理设施。使用发酵床养殖密度为每50平方米容纳40头肥猪,此法比传统养猪法节约猪舍用地2/3。
发酵床养猪,棚温适度,能提供菌体蛋白与微量元素,猪长得挺快,不断地拱菌提升猪肉品质。这种菌还能及时分解粪便,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的要求,净化猪的生长环境。准备猪舍此养猪模式对场所无特殊要求,一般只要猪舍通风采光良好,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南北可以敞开(冬季需另加保温塑料膜)。猪舍北侧建自动喂食槽,南侧设自动饮水器,保证舍内无臭无蝇。发酵床分地下式和地上式。地下式发酵床要求在地面以下深挖90~100厘米(若用益富源发酵床菌种,因其菌种活动力强,其深度只需50厘米左右),填满有机垫料,将猪放入发酵床上。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可以在地面上砌成地面式发酵床,但要砌一定深度,以便填入有机垫料。
选择发酵菌种在制备发酵床中,菌种质量直接影响猪舍粪尿降解效率。如从落叶多、腐殖质多的阔叶树林或竹林里均可以采集到有益的土壤菌,将其由人工培养、扩繁成纯度高的微生物菌群,但难度较大。简便的办法是可以使用益富源专用发酵床菌种。发酵层水分调至50%~60%即可。判断办法是用手紧抓1把物料,指缝见水但不滴水为宜。4铺设垫料层垫料层主要成分为锯末、木屑或切短铡碎的秸秆、土和少量粗盐,锯末或木屑约占垫料总重的90%。一般发酵床中垫料的总厚度为50~100厘米。若锯末来源不足,可先铺碎秸20~30厘米或稻壳30厘米,然后再铺木屑。将微生物发酵菌种、木屑、泥土按一定比例混合,有条件的还可加入少量米糠、酒糟等,使水分含量达到50%~60%,经1星期左右即可开始发酵。20天至1个月后,猪舍床底层进入自然繁殖状态,中部形成白色的菌丝,温度可达到50~60℃或更高,不过表层温度仅在25~30℃,适于猪(除哺乳仔猪外)生存。
发酵床的垫料可以常年不换。使用活性剂如氨基酸液、EM菌剂等视不同的发酵菌种而不同。如自行培养繁殖的菌种,因其活力较差,应予添加;反之,专业菌种一般不需使用活性剂。日常管理控制猪的饲养密度。若单位面积饲养的头数过多,发酵速度降低,猪粪尿不能迅速降解、消化,一般以每头猪占发酵床面积1.2平方米左右为宜。发酵床养猪前要彻底驱除猪体内外的寄生虫。观察微生物菌种的活性。自行采集的菌种中要加入活性剂进行调节,以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而专业菌种则不须添加。此外,若舍中木屑变薄、变少时,应该适当补充垫料及发酵菌种和活性剂溶液。为促使猪只积极拱翻床面物料,利于垫料发酵和获得营养,人工饲喂量应控制在正常量的80%。经常检查垫料表面湿度。垫料湿度过低,不利于提高猪的抗病力,舍内也容易漂浮灰尘;湿度过高,病原体易于繁殖,也降低猪舍建筑结构和设备寿命。因此,发酵床中心的含水量应控制在50%~60%。水分过大时打开猪舍通风口,利用空气流动调节湿度,或添加锯末降低湿度;过低时,则进行喷水或使用益富源发酵床菌种调节。夏季,当舍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偏高且难降低时,应结合排湿降温,可采取一些措施。
垫料厚度保持在60厘米左右,但不得低于50厘米;垫料区不进行翻耙,不用将粪便均匀撒开,让其自然形成粪尿排泄区,也可以将过多的粪便向后堆积成小丘(高1.0~1.5米)或在原地挖坑埋入,保持此区发酵高温。其他区域则由于缺乏发酵营养源,其发酵率得以抑制,垫料表面自然凉爽。如此循环操作,持续管理,可保证生猪安全越夏。此外,发酵床养猪应避免使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