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国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铸造出了大钱——“布币”.“空首布”自殷商至战国流通一千余年。
为什么叫“布币”呢?在我国古代,曾把一种类似锹的挖土工具称为“镈”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经常拿这种挖土工具去换取别的东西,但用这种东西做交换比较麻烦,周景王便把这种农具变小型化,把铸成象征性的“镈”变成了价值符号,成为公认的交换媒介,因为“镈”“布”声母相同,音韵相转,于是“镈”就转韵成为“布”了,这说明古代钱币是从物物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在交换过程中体现了我们祖先选择“镈”这种农具作为货币的型制,是注重农业的传统思想,因为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这种农具在以后的交换中形态也就专门化了。早期的大布长约十六厘米左右,足宽约十厘米左右。有的具有从上向下的三条凸出的线条。
布币当时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但前人也有的认为布即钱镈之镈的同音字。布币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南宋时洪遵《泉志》已著录有平首布,而确定空首布为钱币的始于清人。从嘉庆、道光时开始,有的古钱学家已指出布币上的地名属于周的列国时期,从而否定了有些人以为是三皇五帝时期遗物的错误说法。
提起“三孔布”,泉界如雷贯耳,是公认的古泉五十名珍之一。2010年5月11日在中国古钱专场中,存世孤品——战国赵铸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经过近40次激烈竞价,最终以352.8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出古钱拍卖新纪录。坊间有一种说法,没有收藏“三孔布”的人,不能称为钱币收藏大家,每种“三孔布”都有一部传奇。
“三孔布”是春秋战国时期首次在钱体上记铸地、记重量的钱币,分大小二等币值,大者一两,小者十二朱(铢),因钱体有三孔,故俗称“三孔布”,由圆首圆肩圆足布发展演化而来。大者一般长6.8-7.6cm,重12-19.5g。小者一般长5-5.6cm,重6-9g。三孔布的铸地,有赵铸、中山铸、秦铸三说;根据其出土区域、地名、形制等因素考证,目前倾向于赵铸说。国内出版物也有图形介绍,不仅有“三孔布”,还有“单孔布”(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据说“三孔布”种类超过三十多种,数量应该有不少,但目前出现在市场上的真品并不多见,仿品却常现。
由于三孔币的形制和圆首圆肩圆足布相似,但在首部及两足穿孔,故习称为三孔布,其铸造国别有赵国、秦国、中山国三说,铸行年代也有公元前4世纪、3世纪的争议,分歧较大。自清中期始入谱录后,无论残、全均被视为珍品,但藏品大多流散海外。
得以收藏者如清代张廷济、陈介祺、鲍康、刘鹗,民国时张叔驯、方药雨、陈仁涛等人,均为当时赫赫有名之收藏家,无不视若拱璧,惜藏品后来大多流散海外。目前所知收藏三孔布富者为日本银行,国内除少数公立博物馆外,私人收藏寥寥无几。长期以来,鉴藏界多认为三孔布是“三晋布币中稀少一种,实物多已湮没无闻,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门的也寥若晨星。
三孔布因形制特殊,存量极稀,是货币中富神秘色彩的一类,如今已发现的品种除“牟”字(包括大、小二型)已过10枚外,其余均在10枚以内,不少是仅见的孤品,其收藏价值自不待言。三孔布历来受到各大藏家的追捧,其无论残、全均被视为泉中珍品。2010年嘉德春拍一枚“武阳”背“两”三孔布,成交价格为352.8万元,刷新以往的高纪录。2012年秋,原系道光时张延济所藏的“下阳”背“十七两”三孔布,北京诚轩以368万拍出,可见其之珍贵。随着目前古玩古藏市场的持续发展,近年拍场更是风生水起,惊喜不断。
此枚三孔布币文字清晰,边廓整齐,品相完美,通体老坑传世古色,为战国货币中著名珍品。三孔布因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微,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