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古玩的行家与买古玩的行家交易过程很简单,卖家说出卖价以后,买家想收买就给价,不想收购便包好藏品走人。从不争辩抬杠,也不会指责对方没眼力。有的藏者自己不懂,买了以后拿到网络上让网友们评判,只要有人说东西假,便在网上开骂,这种心态是出于对自己的藏品没有自信,同时也是业界里不可能有的现象。所以真正的行家很少参加陌生朋友圈的讨论,除非相互了解尊重的至交。
有人说:“不要羡慕那些有珍稀绝品的人,其后面都是泪和血。”此话可信。一生可能遇不到,但要知道什么是真假,什么是好坏美丑。从民间的古玩堆里发现精品,研究其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精神美,借以传播文化知识、论其价值,以适应市场和大众化的收藏。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可能要好一些吧!
要知道电视收藏节目,属于趣味节目而不是专业收藏的学习途径。
8月20日,古玩文化艺术品交易推出一场“嘉庆宫廷艺术品”的专题拍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下瓷器拍卖行情的新动向:继清三代瓷器之后,嘉庆瓷器成为一个亮点。
去年,古玩文化艺术品交易拍卖会上,清嘉庆青花苍龙教子图摇铃尊以148.5万元成交。作为青花瓷器,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
清朝自嘉庆帝起,国势逐渐走入下坡。康、雍、乾三朝盛世景观已成为历史,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同样,精美绝伦的瓷器日趋减少,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不但如此,许多品种因此还有所减少。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乾隆以后,青花瓷器的烧制质量及数量已大不如从前。
嘉庆朝共25年,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景德镇御
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制作基本上处于因循守旧状态,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不再烧造。
瓷器的烧造仍沾乾隆朝的光,从造型和釉色都与乾隆晚期类似。嘉庆早期青花瓷器的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水平。
嘉庆青花,发色与乾隆晚期常见青花近似,只是略微淡些。在绘制手段上常有偷手,尽可能地节省材料与人工,这是由于市场需求的质量降低所致。有些瓷器虽然仍署乾隆款识,但确是嘉庆早期的作品。原因是嘉庆四年之前,太上皇乾隆爷仍在世,署乾隆朝款识哄老爷子高兴,也属国人传统尊老习俗。
到嘉庆后期,画工精致,出神入化的作品不是很多,青花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造型不如乾隆规整,尤其民窑青花,器身多有歪斜,器口、壁薄厚不均,施釉稀薄。至于小件器物中的瓶、罐、盘、碗和文具类,有的还能细致如前。因嘉庆后期的风格与道光时期的风格相近,故而传统的习惯上又有“嘉道窑”之说。
诚然艺术家名气与其作品之间有一定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必然的。因为艺术家的名气可以被制造出来,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各种运作手段,比如媒体的大肆宣传、声势浩大的评奖机制,以及社会职位、地位等外在手段营造出来。但是,艺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内在文化价值,尽管可以暂时伪造,蒙骗大众,但时间总是能检验出真理。
通常而言,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成正比例。投资风险越大,可能的投资收益越大;投资风险越少,可能的投资收益越小。这种规律在艺术品以外的其他投资形式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如果你身边有喜欢收藏的朋友,不妨多去走动一下,密切注意他的藏品和心态,遇到你特别喜欢,而对方又恰好稍有动摇,就赶紧“缠”下。 比如,我在一些白领较多的论坛上,就见过不少这样很令人喜欢的货色,有些宝贝别说价格,甚至在别的场合根本就见不到,有钱也没处买,而在论坛里面都是常见的朋友,价格也很便宜,这时候你如果觉得合适,就赶快收下,毕竟钱可以再来,机会却不常有。当然注意,也有人自己不懂,在别处上了当,并把东西拿到坛子里高价转让,这情况很个别,但是的确存在,不过这里的玩家一般也不好糊弄,只是提醒大家还是睁开一双慧眼,免得一时脑热吃了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