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既可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也可分为“公有文物”(国有文物)和“私有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一般指古迹,包括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庙、石刻、大型壁画、历史遗迹、代表性建筑等等;可移动文物一般指馆藏文物,如艺术品、工艺美术品、手稿、图书资料、各种实物、化石等等。
根据索思比拍卖行艺术市场综合指数(指数构成包括巨匠油画、现代油画、欧洲瓷器、中国瓷器及欧美古董家具等),以1975年为基数100计算,至1988年的13年中,该指数已跃为740,相当于每年以21%的涨幅上扬,其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债券、股票、房地产等投资形式。这种趋势早在本世纪中期就已初露端倪,而到本世纪末及下世纪初,艺术品作为特殊的投资工具,必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成为人们更加热门的投资对象。
既然是玩,免不了会玩出些名堂来。玩到寝食难安、难舍难分是常事。苏东坡说:“吾薄宝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就是这个意思。玩是要花费心思的,这种心智的花费应该是平心静气,气定神闲的。
同治(1862~~1874)朝时间较短,瓷器制作基本沿袭前朝,制作量和传世量较少。官窑器值得一提的是同治皇帝大婚时的定烧用瓷,一般器型硕大,彩绘多红,寓意多为龙凤呈祥、吉祥如意、多子多福、鸿喜齐天等,但存世极少;其二为慈禧用瓷,器物一般款识为口沿下有“大雅斋”楷书款及“天地一家春”印章式篆书宽、外底有“永庆长春”红彩楷书款。
官窑器多用“大清同治年制”双行六字或“同治年制”四字楷书青花款,少数仿康熙的白地红彩瓷用“同治年制”四字楷书红彩款。还有少量“体和殿制”款的粉彩瓷,字体书写十分规范。另外,还见有金彩款、抹红款,在茶叶末、窑变釉瓷器上多见刻款。民窑瓷器流行红彩篆书图章款,但字体不正、书写潦草。
粉彩是受到珐琅彩的影响而创于康熙朝御厂的具有中国画风格的釉上彩新品种,多用点染形式堆料,层次简明,尚可见到五彩的某些影响,至乾隆朝粉彩又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成为釉上彩主要品种。有阴阳浓淡、色彩娇艳,以淡雅柔媚为其特色,其主要画法是先以含(AS2O3)的玻璃白施于瓷胎图案之上作衬底,再施以彩绘,同时用干笔轻轻刷出厚薄不等的层次,焙后便呈现深浅不同的色调,犹如工笔写生。官窑粉彩中广泛使用此法,而民窑亦有用之。到同治年间,清代官窑虽然进入了衰落时期,但粉彩鲜朗艳丽,丰姿犹在,也有好的作品存世。
粉彩人物画高杯,画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后一幕,画中人物表情刻画得细致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粉彩绘细碗,口径12.1厘米、高5厘米,径5.1厘米,四侧画有春兰、秋菊、夏竹、冬梅四季花木,配词曰“春兰又一香”“秋菊多佳色”“夏竹引风凉”“冬梅吐雪芳”。碗底打上红色的方印“同治年制”四个篆书款识。碗壁弧线优美、微削而不失丰圆、底与碗壁呈弧线圆滑过渡,十分雅致。
我曾走访过我县瓷老艺人,据述薄胎瓷器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很高,因为次烧坯,以及在瓷坯上绘彩后,第二次入窑烘烧时都极易破裂变形,成品率极低。在现代技术指导下尚且如此,可见当时工匠技艺之精湛,其烧制的难度有多么大!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于咸丰五年(1855年)攻占了江西景德镇时珠山官窑被烧毁,太平天国失败后,清于1866年同治年间,由李鸿章奉旨令九江总督蔡锦青重建珠山御窑厂。
珠山御窑厂建成后,除了同治皇帝大婚时烧制了一大批的官瓷器送北京作为同治皇帝结婚用品之后,再无大批量的官窑送京。由于太平天国的起义,英法联军的侵犯,战争的赔偿,大清王朝迫于外侵内患,财政空虚江山不保,也顾不上玩赏瓷器,使刚刚恢复的官窑厂员工又断了俸禄。为求生存,自谋生路,窑厂又烧制了不少的瓷品外销到民间,一些比较好的瓷器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流到民间的。
艺术品具有较为安全的投资性质。艺术品的唯一性和垄断性增加了艺术品的价值,尤其是高端稀缺的艺术品精品,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和通货膨胀,需求会越来越大,其价格也会越来越高。大量的研究表明,由于艺术品资产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关联不大,所以艺术品特别适合做企业或家庭资产组合配置的选项。
传统学习方式的学习者主要是古玩铺里学徒。师父与顾客交流瓷器的观点,对器物的画功、发色、器型、底足、款识,器物为什么是真的,怎么认定年代等等,交易时师父与买家沟通方式、行话等,徒弟能在一旁耳听,心记。而这也是进入古玩行传统的一种方式。
古玩界不论经营者还是投资者,不管搞哪一品种的,没有谁不想得到老而精的珍稀绝品。许多人终其一生寻寻觅觅,或留下一堆破烂,或倾家荡产。吾人亦曾追“官窑”瓷器跋山涉水于乡间,求“三代”铜器而误入歧途之经历。一夜暴富地美梦也曾使我垂涎三尺。但经过反反复复的挫折和实践,我对古玩业由肤浅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深刻的理性认识。总结了“四不追”:一不追三代(指青铜器不追夏商周),二不追官窑(指瓷器),三不追珍、稀、绝品,四不追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