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个人的高度来看,古代艺术品是古代社会、人文、科技、物质的综合结晶品。比如一件官窑瓷器,汇集了冶炼、雕塑、物理、化学、书法、绘画、建筑、社会流行文化、宫廷审美趣味等等因素,每一种因素都值得去探索和学习,从而发现美和价值。这个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培养、自我熏陶的历程,为每一个真心喜欢艺术品收藏的人带来思想上和心灵上的新视野和享受。此外,它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回报。
收藏家或者由拍卖行转到收藏家是古玩产业链的终端。在终端的古玩流动性就变得特别差。大家都是放在手里等待升值后再拍卖。以往曾经拍卖过的有记录的物品,往往放置几年后拍卖的价格会更高。
对文物鉴定“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听人一说是“国宝”就去买,一买就是一屋子,自称为收藏家,但找专家来看都躲躲闪闪,想卖又都卖不掉,拍卖行一件也不收,只能是自吹自擂,再去忽悠新入道者。
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内常见放射状的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
近10年来,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瓷器拍卖价不断飙升,并且跨越亿元关口。早在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过墙枝蝠桃纹大盘”,以1520万港元成交;在2002年,又一件雍正珐琅彩题诗过枝梅竹纹盘以3252.41万港元成交;如今更是价值连城。2005年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秋季单件专品拍卖会上以1.1548亿港元买下。
高居榜首的“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是张永珍博士兄长,著名收藏家张宗宪旧藏。由于珐琅彩是康熙晚期出现的一种釉上彩,再加上是清朝高统治者赏玩的御用品,此时期的珐琅彩瓷存世量很少,本件拍品的出现自然引来了藏家的极大关注。
底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五彩瓷器是占据历朝五彩瓷器TOP50中数量多的朝代,康熙时五彩瓷器总成交额为3.47亿元,占所有五彩瓷器总成交额的34.95%,见康熙时期五彩瓷器的繁荣。位居榜单第7和第8的两件五彩瓷碗,同是来自2011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的“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粹”晚间拍卖会,当时分别取得第6和7的成绩。
青花瓷占据了康熙朝瓷器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此时期高成交价前10中,有4件青花瓷器,其中“清康熙青花团花锯齿纹摇铃尊”,长期流落海外,是美国马里兰州知名藏家FrederickJ.和AntoinetteH.VanSlyke夫妇旧藏,目前暂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香港天民楼发现同类作品,存世罕少可见一斑。
台湾著名收藏家、观想文物艺术公司董事长徐政夫认为,珐琅彩瓷在所有瓷器品种中,不仅制作工艺繁复,数量稀少,烧制精美,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历来都是很多瓷器收藏家梦寐以求想要收藏的珍品,因此天价珐琅彩瓷的出现,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对于珐琅彩瓷今后的市场,徐政夫认为,不论其他瓷器品种行情如何,珐琅彩瓷今后依然会受藏家追捧,市场仍会非常稳定。
通常而言,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成正比例。投资风险越大,可能的投资收益越大;投资风险越少,可能的投资收益越小。这种规律在艺术品以外的其他投资形式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前些日子和一亩田艺术机构的藏家朋友聊及此事,起初曾对他收藏的初衷表示怀疑。在他看来,希望通过收藏获利实际上是在自寻烦恼。因为经济学已证明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意义甚微,很难取代证券等其他金融工具,难以作为抵御金融系统风险的有效工具。收藏本身包含了储藏和维护的成本,他说开始做收藏至今一直在付出,没有红利或利息。不过,他谈到的另外一点我非常认同,收藏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藏者到底选择了什么样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