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都会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主要表现为:淘到一件古玩总是想着什么时候能升值,急着尽快卖出去赚钱。古玩的升值都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短期内就能迅速升值,就没有任何珍贵性了。长时间的投资操作,才能有更好的收获,所以要沉得住气,耐着性子,在古玩进行升值的时间内,你可以慢慢对古玩进行鉴赏,从中你定能看到历史的文化沉淀,心态也会变得平和。
行之有道,处之有德玩经营的祖师爷是范蠡,早提出的粮食布匹十分利、中药当铺百分利、古玩字画千分利。古玩收藏家祖师爷是老子,老子在周朝曾经做过“守藏之史”,《道德经》提示人们,行之有道,处之有德。“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翎毛瓷板画艺术大师瓷,各种四屏一套的瓷板套画,单幅的挂画,都出自景德镇的几位美术大师之手,正心堂负责人李鲲鹏表示“很受市场欢迎”。几位大师的作品也是“供不应求”。
这种装饰艺术,融入了艺术家的心血和精力,又因其有原创作品的性,市场可观。
以画入瓷,跨界艺术
“胎质粗拙,釉面润莹,又带有玻璃质感。绘荷塘柳岸,有荷花、柳树、野卉,风和日丽,一片生机,画面构图疏简,表现力让人看了便不忍离去。”一位古玩客户如是表示。
胡聚堂,书画收藏业内人士,他本人也酷爱这种装饰艺术。在他的办公室内,从瓷盘到笔筒,从纯装饰瓷板画到碗钵上的巧绘点缀,结合着画作艺术魅力的瓷板画作品,加上墙上的明清字画,让
人仿佛悠悠回到古时的厅阁内。
大河鉴宝书画鉴定专家于建华表示,瓷板画,早可以追溯到二千年前的秦汉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在明代中期形成,成熟兴盛则是清代中期。到清代以后,一批文人开始介入绘瓷艺术。瓷板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是非常流行,一般官僚、商贾之家都把它悬挂在厅堂或书斋的墙壁上。
瓷板画颇具多样性,有青花、
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墨彩、浅绛彩、素三彩等。题材则涵盖中国传统绘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虫鱼走兽等。形式上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多方、多角、扇面等。瓷板画布置现代家庭,除了具有书画的观赏性和新颖感,还便于清理和保存。西式装修可以配以西洋画作,中式装修则挂上中国元素的书法和国画,相得益彰,为居家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保值增值的艺术品
现代人,早已不满足于繁复的镶花、镶片。瓷板画这种陶瓷与绘画结合的跨界艺术,有双重审美价值。在正心堂,一位前来挑选陈设瓷的设计师表示:瓷板画,是陈设品,亦是艺术品。
梳理瓷板画的发展历史,它的表现手法多样繁复,更让人体味到其背后浓郁的装饰底蕴。上海省陶瓷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保庆说,初这种瓷器只是为满足实用,到了唐朝才逐渐向装饰方面发展。除了装饰性外,保值增值性更是不容小觑。
一些收藏爱好者,本身不具备识别真假古玩的能力,于是寻找一位懂古玩的人陪着,帮助爱好者把关。对于这种不懂行业规矩的行为,一般是不进行交易的。因为帮助掌眼的如果是商人,在帮忙中会存在着利益关系,如果是个收藏行家,在交易时对古玩的真伪及年代的看法容易出现分歧,所以古玩店铺不与这种让行家帮忙掌眼的顾客进行交易。
有欲望 “欲”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收藏家的欲望而同普通人的欲望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欲望往往超出他们的现实,往往需要打破他们现在的立足点,打破眼前的樊笼,才能够实现。所以,收藏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