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既可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也可分为“公有文物”(国有文物)和“私有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一般指古迹,包括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庙、石刻、大型壁画、历史遗迹、代表性建筑等等;可移动文物一般指馆藏文物,如艺术品、工艺美术品、手稿、图书资料、各种实物、化石等等。
一些收藏爱好者,本身不具备识别真假古玩的能力,于是寻找一位懂古玩的人陪着,帮助爱好者把关。对于这种不懂行业规矩的行为,一般是不进行交易的。因为帮助掌眼的如果是商人,在帮忙中会存在着利益关系,如果是个收藏行家,在交易时对古玩的真伪及年代的看法容易出现分歧,所以古玩店铺不与这种让行家帮忙掌眼的顾客进行交易。
一个人选择了艺术品收藏,实际是选择了一种生活状态。但收藏标准则取决于收藏态度,求真还是务虚也决定了收藏的标准。务实收藏需要严格的条件,眼力、财力、适度的运气必不可少。如果不因此研究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只是利用其商业价值牟利,或许就成了对艺术品真正价值的藐视。
此类通景画雕琢的风格是由康熙时期青花瓷笔筒得到启示,多被用于大型的玉器上,在清十八世纪乾隆时期为流行。此器精雕细琢,可能为目前所见私人藏家拍品中尺寸大的笔筒,相当难得。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有一件比此笔筒只大一公分的白玉笔筒。原为香港金从怡先生之旧藏,后转维也纳Dr.ErnestVio收藏。体量巨大、料工俱佳,流传有绪的笔筒拍出如此高价也属实质名归。
北京匡时2010年秋拍清乾隆御制白玉雕如意常青松枝瑞鼠纹笔筒2520万元成交一个笔筒7年涨价14倍
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中推出的白玉雕如意常青松枝瑞鼠纹笔筒,此件精美白玉笔筒乃和田上等羊脂白玉琢制。筒身取古松段作主体,加以古松、灵芝、松鼠作纹饰,笔筒外壁浮雕松干曲折盘绕,松树下盛开灵芝数朵,以及松鼠嬉戏其间,使笔筒洋溢出一股如书画般清新、优雅赏心悦目的画面,加上高超的雕工,实令人爱不释手。从整体看来,此白玉笔筒神形兼备,构思精妙不露俗气,隐约中可感受到有如深藏着浓浓的文人品味于其中,终以2520万元的高价成为玉质笔筒成交价排行榜第二名。
此件拍品曾在2007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皇京西暮清代宫廷艺术珍品镂月开云圆明遗珍”专场中出现,以1880.75万港元成交,超出估价3倍,刷新了当时的历史纪录,目前这一纪录虽已经被打破,但是仍然留在成交价排行榜的第3位上。而同是这个笔筒,在200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出现时的成交价为174.24万港元。同一件拍品,7年中翻了14倍,且常年占据成交价排行榜的第二、三位,从而更可看出此白玉笔筒实为宫廷玉器里的罕见珍品,难以想象下次它再出现在拍场上时将会掀起怎样的价格风暴了。
纵观玉质笔筒成交价格排行榜可以发现,进入该榜单的拍品基本都是在2007年出现五千多万元天价笔筒之后,可见天价笔筒的出现彻底打开了玉质笔筒的价格上升通道,曾经在2006年拍出300多万元的玉质笔筒就被业内称为天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而玉笔筒又占了皇家御制和越来越匮乏的玉石原料两大热门元素,今后也必定会得到藏家更加热烈的追捧。
风雅的乾隆青花加紫笔筒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誉为我国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其制瓷业的成就主要是装饰的改革和提高。除釉色外,装饰主要是彩绘、青花、釉里红、粉彩、五彩和斗彩各个品种,都是利用不同色料绘制各种花卉、图案画面,以增加瓷器的美观。如这件乾隆时期烧制的青花加紫如意耳笔筒,不但造型美观,而且瓷彩鲜艳。一件文房珍品,赢得人们的青睐。
“文物”一词曾见于《左传》,原意是指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如“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到了唐代则泛指古代遗物,如诗人杜牧有诗曰:“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现代意义的“文物”概念范围十分广,既可包括青铜、陶瓷、玉器、字画等,又包括寺庙、宫殿、城垣、桥梁之类的古代遗迹,统指在古代由人类创造的,已成为历史的,不可再生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种实物。
只要听说是好东西,就会相互竞价,恨不得比一比哪个更阔、更豪,更有本事把那个东西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