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5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新中国50年代,国家的粮食供需矛盾非常大,于是中央人民政府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并于1955年推行全国粮票,粮票又称购粮凭证。38年来,新中国所发行的各类粮票共5000多种上万个版本。1993年,国家市场经济改革,粮油价格放开,粮票停止发行。从此,粮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历史记忆。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标识象征,粮票代表了中国“票证时代”的历史记忆。粮票是当年中国人购物的一份特殊通行证,在老百姓衣食住行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通用粮票,首套在1955年发行,俗称“满天飞”,由国家粮食部印制,范围广,使用方式多样。
地方粮票,俗称“团团转”,由各省自治区及市地发行。这是黑龙江地方粮票。
地方粮票票面额各地不一,一般有1市两、2市两、5市两、1市斤、2市斤、5市斤、10市斤等几种。
地方粮票可以避免不法之徒跨区域倒买倒卖哄抬物价,出现在六,七十年代。
军用粮票是特种供应票的一种,当年面额大的当数1967年发行的万斤军用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