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玩古董你要记住这“8个字”!
它既可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也可分为“公有文物”(国有文物)和“私有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一般指古迹,包括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庙、石刻、大型壁画、历史遗迹、代表性建筑等等;可移动文物一般指馆藏文物,如艺术品、工艺美术品、手稿、图书资料、各种实物、化石等等。
2011年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会圆满收槌,江西陶瓷艺术家王大凡的“禹王治水图”粉彩瓷板以920万元成交,创下了近现代陶瓷艺术品拍卖的新纪录。
大河鉴宝专家于建华介绍,如今拍卖巿场“珠山八友”的瓷板画作品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一块,仍有升值空间。仅上百万的拍卖纪录,就有珠山八友中王大凡“粉彩人物”瓷板画拍卖纪录428万;刘雨岑“荷塘花鸟”,4屏871万;何许人“雪景山水”360万。
瓷板画,早可以追溯到二千年前的秦汉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在明代中期形成,成熟兴盛则是清代中期。到清代以后,一批文人开始介入绘瓷艺术。瓷板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是非常流行,一般官僚、商贾之家都把它悬挂在厅堂或书斋的墙壁上。
瓷板画颇具多样性,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墨彩、浅绛彩、素三彩等。题材则涵盖中国传统绘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虫鱼走兽等。形式上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多方、多角、扇面等。瓷板画布置现代家庭,除了具有书画的观赏性和新颖感,还便于清理和保存。西式装修可以配以西洋画作,中式装修则挂上中国元素的书法和国画,相得益彰,为居家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纵观目前市场上瓷板画市场,尽管瓷板画历史并不悠久,但其在海内外的极高声誉地位和中国画的深厚文化底蕴,深受藏家喜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品收藏越来越走入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古玩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民国时期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成为了收藏家们竞购的热门藏品,并现身各类拍卖会及展览会。事实上,民国瓷板画在艺术市场中一直处于价值被低估的状态。但从近几年来“珠山八友”瓷板画的拍卖行情来看,其作品成交额呈逐年攀升的趋势。2008年拍卖的王琦粉彩瓷板《渔翁图》以241.5万元成交;2009年拍卖的王大凡一件《黄山四千仞》瓷板拍出780万元的高价;而在2011年的嘉德春季拍卖会上,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画《禹王治水图》以920万元创个人成交纪录。在不到数十年的时间里,“珠山八友”瓷板画的成交价格从几万元直线上升到几十万,甚至数百上千万元。
中国陶瓷史是一部从原始走向精致,从盲目走向理性的历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器形越来越标准,纹饰越来越精细。但是,在这样的主流趋势下,也总有一些例外,它们追求的不是具象,而是抽象;它们面对的不是皇家,而是民间。唐代有绞釉,绚丽多彩,美轮美奂。宋代有兔毫、油滴、曜变天目,似乎揭示了生命的起源与宇宙的奥秘。元代是釉里红斑,刻意的点染,如火焰,又似鲜血。明代有洒蓝,似纷纷暮雪,万籁俱寂。而清代,康熙一朝的虎皮三彩,充满童真,稚拙中给人以简单的愉悦。
虎皮三彩,严格意义上讲属于素三彩的一种。素三彩,即使用黄、绿、紫三色,在瓷胎上作画,后二次低温烧造,独不用红色。红色由于颜色热烈,称为“荤色”,因此,此种工艺得名“素三彩”。
明清景德镇窑的素三彩制品,充满了严谨的皇家气质。在明代,素三彩器以正德一朝为有名,正德朝的素三彩器均为官窑器,以香炉、花盆为多。晚明时期,素三彩很少烧制。康熙一朝,景德镇的制瓷业百废待兴,其素三彩器也独具特色。首次出现了在暗刻龙纹上绘有素三彩花果的装饰风格。并开创御窑黄地绿龙碗,为贵妃用器;绿色紫龙碗,为贵人用器,的等级制度。而就在素三彩的大家族中,出现了特立独行的虎皮三彩,此种工艺极少有官窑器,大多是民窑器。分别以黄、绿、紫三种笔触,交织着在器物内外壁上点斑点,斑点相互浸染,二次入窑后,一种流淌感终定格下来。此种情趣为当时的民间所喜爱。
卖古玩的行家与买古玩的行家交易过程很简单,卖家说出卖价以后,买家想收买就给价,不想收购便包好藏品走人。从不争辩抬杠,也不会指责对方没眼力。有的藏者自己不懂,买了以后拿到网络上让网友们评判,只要有人说东西假,便在网上开骂,这种心态是出于对自己的藏品没有自信,同时也是业界里不可能有的现象。所以真正的行家很少参加陌生朋友圈的讨论,除非相互了解尊重的至交。
涉入古玩领域收藏,如果不了解复杂的市场,不具备很多年深入市场的买卖实践,如果没有高超的识别眼力,特别是自己没有丰富的交易经验,没有辨伪的把握和真本领,只依靠自己面对市场陌生人和陌生的古玩店铺,进行收买都不可能买到真古玩。
所以说这些市场不是服务于收藏爱好者的。如果爱好者要收藏真古玩,唯一的正确的路径,只能是与自己十分了解和知根知底,而且讲诚信有保障的商家行家们,进行买卖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