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釉里红瓷器专家免费鉴定

  • 发布时间:2018-09-11 17:01:27,加入时间:2017年04月12日(距今2941天)
  • 地址:中国»安徽»合肥:合肥市包河区徽州大道5316号闽商大厦5楼
  • 公司:安徽古钰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孙老师,手机:18856931113 微信:agdjy88 QQ:504392805

釉里红瓷是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元代中期景德镇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釉里红瓷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是指用铜红料在胎上着彩,然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现有的出土资料和传世实物表明釉里红瓷器首创于元代景德镇。由于釉里红以铜红料为呈色剂,铜红釉在烧造技术上难度很大,正常显色不仅与彩料中的铜含量和基釉的成分有关,并且对烧造的气氛和窑温的要求都十分敏感,配方和烧成条件的任何细小变化都会导致色调不正,因此发色纯正的釉里红瓷在元代很少见,大多是灰红色。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仍然较少,发色多是比较淡的红色或偏灰的红色,但较之元代有了很大提高,永乐宣德时期的釉里红发色极佳,浓厚鲜艳似宝石,也有淡红色的,这与当时的透明白釉提炼已达到极高水平有关。宣德以后釉里红走下坡路,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才得以复苏,这时的釉里红发色较为纯正艳美。

釉里红是在元代开始烧造的,明初辉煌了一段时间,在宣德就停止了。差不多二百年之后。康乾盛世再度辉煌,随着盛世的结束,釉里红也就结束了。可以说,釉里红的烧造,都是伴随着盛世出现的。

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是雍正釉下彩中烧制的特别成功的品种。釉里红从康熙朝恢复烧造后,至雍正朝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釉里红在雍正朝又称为“宝烧红”,制作工艺比康照时更为精细,色调红艳。雍正御窑品种有“一仿宣德宝烧、三鱼、三果、三芝(灵芝)、五福(蝙蝠)四种。”由于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运用娴熟,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的纹饰内容较康熙时表前的质材更为广泛,所绘纹饰均清楚明晰,造型优美,且呈色鲜亮艳丽,特别以青花和釉里红同施一器的“青花釉里红”更为突出。因二者烧成气氛不一致,能达到两色都鲜艳的,唐英《陶成纪事碑》载:“釉里红器皿,有通用红釉绘画者,有青叶红花者,此即指以青花绘叶,釉里红表现花果。

雍正釉里红器型有碗、盘、高足杯、石榴尊、水盂、花盆、玉壶春瓶、天球瓶、油槌瓶、象耳瓶、方瓶、观音瓶、梅瓶、葫芦瓶、宝月瓶、鹿头尊、盖罐、笔筒、盒等。青花釉里红器型有体、碗、杯、碑、瓶、水盂等。雍正仿宣德釉里红三鱼、三果纹碗、高足碗、高足杯,仿制精细,甚至超过宣德朝,款识或落“大明宣德年制”,或书“大清雍正年制”款。其不同之处在于,雍正仿者鱼尾尖瘦,胎较重,红釉大多无宣德周边泛青及晕散。

雍正釉里红纹饰有龙、云龙、云鹤、云幅、骚璃、桃实、树木、石榴、三鱼、三果、莲池图缠枝莲、缠枝花、串枝花、朵花、莲托八宝、灵芝、松竹梅、八宝、团鹤、葡萄、凤穿花、八仙、山水人物、五蠕捧寿等。这时的青花釉里烧造较康熙时更为成功,不仅器型更多样,纹饰亦更为丰富,题材有龙、云龙、云幅、云鹤、蠕璃、桃实、石榴、三果、莲池、缠枝花卉、朵花、莲托八宝、灵芝、三友、凤穿花、八仙、山小人物、五幅捧寿等。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充分展示了明朝开国之君的胸怀与气度。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