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在中国的汉代(公元2年)时就已出现,但最初却是作为一种刑具。直到晋代以后,熨斗的功能才逐渐向生活工具转化。从我们同时期的《春秋左氏传杜预集解》中称:“药杵、澡盆、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也不难看出,熨斗至少在晋代已是民间的家庭生活用具。
有关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据考证有两种来源。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熨斗”。事实上,我们根据《青铜器小词典》介绍就可以得知,汉魏时期的熨斗是用青铜铸成,有的熨斗上还刻有“熨斗直衣”的铭文,可见那时候的人们就已懂得了熨斗的用途。历经唐宋以后,熨斗已经由贵族专用逐渐向民间扩展。其造型也逐渐定型。关于其用法,古今以来大略相同,都是在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古籍中又叫“火斗”。
到了清代中期,铜器在用途上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着很大区别,它已基本失去了作为礼器的意义,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器皿或是人们赏玩的艺术品。由于受到乾隆皇帝的个人推崇和民间训诂、金石学发展的影响,这个阶段出现了大批仿造商周青铜器造型的器物,这其中就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熨斗。他的造型已由西汉中期的微弧形底改为平底,实心长柄改为空心短柄,插接于木把,制作愈发细致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