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铜币在清末初铸时,质量较好,一般都是用紫铜。每枚铜元的含铜量均在左右。民国以后,成、渝两地铸造的铜元。因当事者贪图重利。搀入白铅较多,除老一百、老二百两种为紫铜外,其余均是白黄色的白铅。故铜质不如清末所铸之纯,但要求是成色96%以上。由于四川省内军阀混乱,有些军阀用铜日杂,使成色方面连95%也难以达到。
四川铜币军政府是由四川铜元钱币演变过来的,最早铜元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川督岑春煊始议铸造铜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建立四川铜元局,其规模不大,仅就原购铸小制钱的废机修整使用.厂房是机器局的压铜厂和旧的铜钱厂,铸料是机器局的枪弹废壳边渣和宝川局余铜,圯炼净尽。按铜96%、铅0.1%及其他的比例配铸“当五”、“当十”铜元。所铸铜元悉用紫铜,量较好。。以致四川铜元成为全国铜元特点之一。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产物。1911年12月发生“成都叛乱”,以尹昌衡、罗纶为正副都督的四川军政府取代了建设仅12天的大汉四川军政府。新的四川军政府建设之初即面临着需用日繁、度支日绌的财政困窘时势。军政府迅速接受了四川成都造币厂,决议铸造“四川铜币”以应急。民国元年(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币厂奉四川军政府之命,开模铸造“军政府造四川铜币”(也称“汉”字铜元)。
四川军政府发行的货币,目的在于筹措军饷,维持政府开支,同时也是满足保路运动的需要,所以“汉”字铜币具有军用货币和民用货币的属性。后期川中各路军阀铸造众多铜币,流通周期也相对较长,再加上换模修版等原故,导致版别极其复杂。中国是最后一个结束银本位币制的国家,军政府“汉”字大铜币,在历史和军事上都有详细记载,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最终会称为稀有文物的收藏品。一般的四川铜币价格都是在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存世量少的,能达到百万。“四川军政府造铜元”收藏价值难以估量,是古玩收藏市场的“偏门”,如今“四川军政府造铜元”收藏市场很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