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时所用青料据明万历时王世懋《窥天外乘》和黄一正《事物绀珠》中所记为“苏麻离青”,这种青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在适度的窑炉气氛下烧成后能呈现宝石蓝般鲜艳的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匀的黑色结晶斑点,与艳丽的蓝色相互映衬,更增其艺术魅力。此罐之青花色泽即具有这一时代特征。
这种态度转化正是与日益繁荣的对外交流有很大关系。
蓝、白两色是阿拉伯、伊斯兰教地区所崇尚的颜色。著名伊朗商法篇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说,蓝色是下波斯和波斯血统民族的皇家颜色。因此,蓝色作为尊贵的颜色出现在伊斯兰地区的宗教场所、王宫和丧葬仪式上。伊斯兰地区各地清真寺的穹顶、门柱门楣以及外墙都不同程度地装饰着蓝色。
此外,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西域各民族以及与之交往频繁的中亚、西亚各民族,他们对白色的认识与汉民族也存在差别,这些民族以白色为“吉色”。经过长期尚蓝、尚白审美传统的积淀,蓝色和白色成为这些民族满足宗教、王权和风俗需要的色彩。这是中亚、伊斯兰和中东地区喜爱“青白瓷器”的主要原因。伊朗阿德比尔神庙收藏的明代青花瓷,除了阿巴斯大王自己的收藏外,还有一些是萨菲王朝贵族和重臣的收藏,而且他们通常在青花瓷上钻刻自己的印记,这表明,在中世纪的伊斯兰地区,青花瓷是一种珍贵的财富。青花瓷釉料中很重要的一个原料是青花钴料。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瓷枕进行了科学实验,得出——
“唐青花瓷着色元素为低铁、低锰、低铜的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明显不同。从其低锰的特点来看,与景德镇元青花瓷色料相近。”
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测试证实,样品用钴料是以低铁、低锰、低铜为特征,含硫,属硫钴矿,并通过与世界上的钴矿组成作比较,得出唐青花钴料并非取自中国本土,其来源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商人从中亚或甘肃等地获得,经丝绸之路传入;
另一种是在河北某地的钴硫化物矿与黄铜矿伴生矿区偶然获得。
通过青花瓷装饰特征、考古发现地、销售对象及出现的时代背景等综合来看,唐青花毫无疑问是唐代与中近东等地外来文明密切碰撞中出现的。
元代开始,中国与西域世界的主要交流对象是阿拉伯——伊斯兰地区,交流的主打产品往往是通过青花瓷来完成的。由郑和下西洋开创的明初海陆朝贡贸易体系,更是将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到极致。
青花瓷大量输出伊斯兰地区,得到那里上至君王及达官贵族,下到一般平民百姓的喜爱,早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主流装饰风格就是为适应这一市场而设计的。
而青花瓷器的输出海外,又促进了中外青花原料与技术的交流。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生产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且以其胎、釉的精细,青花的浓艳,造型的多样和纹饰的优美而负盛名,被称为是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中国青花瓷器,已牢固树立了在世界瓷器市场的霸主地位,并一次又一次地攀上了世界艺术殿堂的巅峰。
江苏鉴宝斋拍卖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经营艺术品服务为主的综合类大型拍卖公司;鉴宝斋专营各时期、名人名家字画、瓷器、杂项及各类工艺美术作品。致力搜罗名家艺术珍品,为艺术品收藏者聚珍寻宝,并以诚以信,提供一个公平交易、互相分享艺术信息的平台。
江苏鉴宝斋鉴定专家——王志平
王志平,高级鉴定评估专家,生于上海,从事文物鉴赏,擅长古陶瓷、古玉、青铜器、杂项类研究鉴定评估,师从上博研究馆员张尉(玉器)、陆明华(古陶瓷),当代鉴定大家蔡国声(瓷杂)、高阿申(古陶瓷)等大师。曾攻读文博、上博系统文物高研班,获高级鉴定评估职称从业证,曾担任上海市文联艺术品鉴定中心瓷器玉器专项鉴定评估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