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炉,是指在熏炉镂空的顶盖上,外形似一座险峻神秘的高山,象征着汉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通常雕刻有深邃的峰峦、生动飘逸的云气、千奇百怪的灵禽、瑞兽等图样的山形熏炉。
博山炉是古人熏香常用的香具,它典雅别致,通常被摆放在案几桌边或是卧房之中;熏香时,香烟缥缈回旋,灵动神秘,似一团仙家云气笼罩在香炉上空,营造出朦胧、虚幻的人间仙境。故关于“博山炉”名字,或许是根据古代人们的升仙思想,来进行联想而产生的。
博山炉出现在汉代,是西汉时期人们熏香、焚香常用的香具,可用来熏衣、熏被、除臭、避秽。再后来,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博山炉得到了佛教的推崇,成为了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器物。随着佛教的传扬与兴盛,博山炉逐渐转变为佛教礼佛的供养物,人们把博山炉刻在佛像上,代表着对佛一种尊重供养。在佛教中的博山炉常用莲花、火焰、祥云作纹饰。
在传统香文化中,博山炉并不令人陌生,诸多文人雅士就曾将其写入诗中。诗人李白曾这样描述过:“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将博山炉与燎沉香并提,展现了一幅炉暖香浓的宜人景象。又如温庭筠“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的哀婉;陈洪绶的“秋风嬝娘飘梧叶,博山炉里沈香热。”,都与博山炉这类传统香具密切相关。
博山炉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并在汉朝得以完善,这个时期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里程碑。博山炉多是由釉陶、青瓷、铜所制成,往后,出现了纯金香炉、纯银香炉等,一时间,博山炉成了地位的象征。古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中,都有博山炉的身影,也象征那时熏香的普及。
该件青铜力士博山炉,高29.6cm,宽10.7cm,分别由一博山炉,一力士,一坛城所组成:一力士单膝跪站于坛城之上,双手发力托举起一博山炉。
博山炉由盖、身、柄组成。炉身呈半球形,盖、身之间有扣合合页,盖身两侧有手柄。
盖顶上有一盘旋于祥云之上火龙,火龙口中衔一仙丹。该火龙神态威猛,龙鳞雕刻精细。炉身两侧有一对手柄,手柄上皆刻有回形纹。
炉体上端以回形纹环绕一周,简洁而富有装饰性;再下为人们背对着乐舞的花纹,似在欢庆仙丹的制成。因秦汉时期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博山炉成为长生不老精神的寄托物之一,而仙丹在神话故事中,又有着长生不老的功效。博山炉腹部则刻有蝙蝠纹饰,纹饰上下交错,构成如意纹的图案。两者皆为中国传统寓意纹样,蝙蝠纹寓意吉祥、幸福;如意纹有“富贵如意”的寓意。
此件藏品中间部分为一托座力士单膝跪站于坛城之上,双手托举着一博山炉。佛教中的力士,梵语为malla,一指大力的男子,二指大力的种族。力士向上仰望,双目炯炯有神,口部大张,似乎在发力呐喊,从力士面部表情可见其脾气火爆,性格刚烈,疾恶如仇。该力士由于发力托举所爆发出来的肌肉强健有力,体态凶猛威武,皆雕刻得十分精细且夸张,形成独有的造型美感。
该座坛城整体雕刻有多种纹饰图案,如卷草纹、棱形纹等,整体纹饰丰富,足部所打造出来的弧度似如意纹,做工精细,十分巧妙。整件各部分的结合十分巧妙,深富含义,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优秀的雕塑艺术。使之具有极佳的收藏价值、工艺价值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