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收藏界,一向没有"皇家金币"这一说,泱泱华夏文明史,似乎与此四字绝缘,然而据我的收藏实践,却切切实实地证明了"皇家金币"的客观存在,视而不见恐怕是不明智的。
图中金币为光绪丁未年金币,正背两面分别铸铭文及图案。正面铸有双线外郭,内圈有联珠纹。顶边铸右读楷体"光绪丁未年造"六字,底边右读为"库平一两"。珠圈内部直读楷体"大清金币"字样。币背铸有正面五爪金蟠龙一条,祥瑞云朵围绕周围,外部两条,外侧为细线条,内侧有一联珠纹圈。大清金币的造型已接近新式钱币,但是币面上的铭铸仍说明没有完全脱离"秤量货币"体系。
大清金币由于背面图案为一蟠龙,故俗称"龙洋"。因铸行量较小,又属贵金属币,愈显珍罕,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并仍具升值潜力,是收藏者难觅佳品。1998年该枚金币拍卖估价在~元人民币之间。
以往由于开采量低,黄金从未在中国圜法上扮演重要角色。十九世纪中叶后,全球各主要国家竞相采用金本位制,导致金贵银贬,使银两本位的中国在国际汇兑上亏损巨大,逐渐兴起改革币制之声,但清政府并不积极。至甲午战败和庚子之变后,因赔款以黄金为计算标准,金银兑价不利造成偿还时所谓的"镑亏"倍增,朝野急谋对策,于是有彷效欧美从速实施金本位之议。
1903年4月 (光绪二十九年三月),清政府于下旨"于京师设立铸造银钱总厂",随即以机器运转需考虑取水运煤之便改设天津。1905年8月,财政处奏报天津厂于6月开机先行试造铜币。次年(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试铸"大清金币" ,币面加注帝号及岁次"光绪丙午年造",隔年再铸岁次丁未(1907年)的金币。
外界常批评一两重的大金币价值过高,在实际使用时并不方便;但由于当时正计划建立金本位制,制作金币目的之一是在为也称做虚金本位制的金兑汇本位制做准备,基本构想是用于外汇兑换,未必要发行作流通用。
丙午及丁未大清金币问世时,中国产金量甚微且国力衰微,缺乏推行金币的条件。美国造币厂1907年度报告估计中国开采总额是纯金6,771公斤,占全球产金量比例仅略超过百分之一。2007年,中国生产黄金276吨,相当于全球黄金总量的十分之一,超过了南非的272吨,成为世界上比较大的黄金生产国。1949年,中国黄金产量仅4.5吨。改革开放后跻身世界主要产金国之列,2009年中国黄金产量达到310吨,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大的黄金生产国。
大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令人骄傲和耻辱的经历,清朝光绪中期,各省的制币局几乎是独立的,铸币的重量和成色差别很大,有官员提议"欲收利权,欲兴商务,非自铸金钱不可"。于是朝廷规定以"元"为单位,废除银两制,由中央统一规定铸币成色,由户部委托天津造币厂试铸"大清金银币"主要版别分长须、短须、曲须、大尾、反龙等七个版别。
其中大清金币与袁世凯有关,当时天津造币厂属于他的管辖范围,又逢年底,为了向慈禧献媚,特命造币厂铸"大清金币"千枚,进呈慈禧,以备西太后年关其间馈赠封赏之需,两年共铸两千枚,因我国藏金有限,未大批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