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年来,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行情一路看好,升值空间较大,特别是高质量的明清金铜佛像,尤其值得收藏投资。而相比投资价值,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更甚。不过,由于佛像收藏门槛较高,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建议新入行的藏家,先从近现代佛像工艺品入手,或对某一版块进行系统性收藏,切忌随波逐流,单纯以增值为目的,失了收藏本意。
2.在佛像商场上,藏传佛像的保藏远好于汉传佛像,因为海内外藏家非常重视明清宫殿造像。据悉,明代宫殿造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期间,宫殿还设置了专属的造像组织“御用监佛作”,专门担任锻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宫殿造像的昌盛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期间。
3.其间,明清金铜佛像是其时非常有名的艺术形式,代表了释教造像老练的艺术特色,无论是技术,仍是原料,都非常考究,也有观赏性。材料显现,明代期间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刻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美丽,艺术水平极高。到了清代,造像则承继了明代的风气,做工精细,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 今年开始,内地佛像拍卖结束了前两年价格持续下跌的局面再次升温,一些工艺精湛、存世量较少的明清佛像也让许多藏家们摩拳擦掌,热情高涨。业内人士分析,2015年春拍以来,内地佛像拍卖价格完全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4.清代铜佛像市场怎么样?
以瓷器为例“旧器如新便是宝”,这些或墓葬出土,或窖藏出土,或遗址出土,或江河湖海出水的器物,多年代久远,器物的时代特征明显,由于器物制作之时就用料考究,制作精研,在密闭缺氧稳定的环境下保存,大多器物的表面有一层类似薄膜的氧化层保护,光泽柔和清亮,温润如新,但又和现代新器物表面的生涩火气,高亮浮光不同,和现代化工做旧的器物更是差别巨大;由于这些器物出土环境单纯,有些在制作之初就被深藏,没有使用过的痕迹,这些器物相比传世器物所含信息更干净纯粹,能非常清晰的传递出时代气韵和特点,且不乏有新器型,从不见于馆藏和传世,也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器型比例协调,用料考究,有很高的工艺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些器物和现代工艺美术仿古作品相比,无论在材质,工艺,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上都是棋高不止一着,从审美艺术价值上来判断,其制作水平超然于现在这个时代之上,但其在市场上的价格大多却是远远低于它的实际价值。
5.在市场上,很多大企业家、富翁往往不惜巨资收购古今中外的古玩文物。如英国的汉斯·斯尤、伯利尔,美国的古油大王纳尔逊、洛克菲勒,香港的徐展堂、张宗宪、陈建文,台湾的蔡万霖等,他们中有的人还建立了私人的博物馆。今天,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频频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出现,着实让人们感受到古玩的魅力和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