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有些省开始制造宣统元宝银元,宣统二年颁布《币制则例》,规定国币以圆为单位,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辅币有银、镍、铜币,规定银辅币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造币总厂还根据《币制则例》规定,于宣统二年试制以圆为单位的大清银币一套。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试制大清银币,主币的蟠龙图案版别很多,计有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曲须龙及签字版等版别。 反龙是清代银元龙图之一。因龙身作反“S”状,有异于通常的正“S”形,故名。
顾名思义,龙面的两个龙须较长,龙须末端伸到了“圆”字,此外龙头较大,整体看起来十分威严,但面部的设计使得龙看起来有一些老态龙钟,精气神远不及“曲须龙”“反龙”“大尾龙”。拍卖行一直称“长须龙”是除却“短须龙”之外,较具人气的版别,这个观点严格来说,不够严谨。
长须龙标准款:a、阴叶版(左侧花枝靠近内齿的枝叶经脉下凹),b、阳叶版(左侧枝叶经脉凸起),c、破模版,d、银币金样破模版(目前PCGS鉴定入盒仅有一枚,此枚递藏历史:法鲁克-依兰-斯宾克拍卖-鸿禧美术馆-陈吉茂)。
拍卖行在介绍“长须龙”时,称之为除却“短须龙”之外较具人气的版别。实际上从人气上来说,“长须龙”毫无疑问是第一,人气有两个指标:美感、珍稀度,如果太珍稀就谈不上所谓人气了。但在珍稀度和市场价值上,毫无疑问,“短须龙”在大清宣三系列样币中独具鳌头,没有之一。
尽管珍稀,但短须龙却是四款样币中最粗糙和难看的,或许也因为此而数量稀少。亮相记录中,一枚耿爱德旧藏于1953年6月在Schulman拍卖;一枚1972年3月耿爱德专场第三次拍品以2100美金成交,1978年芝加哥拍卖会13000美金成交;国内纪录为2004年北京拍卖会118.8 万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