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瓷器始于元代,兴于明初,成熟于永宣,精于清初。据传釉里红瓷器的创造发明还缘于一次偶然的巧合,说是元代铜匠围着粘有铜屑的围裙,到窑厂找绘制瓷器的艺匠聊天时,把铜屑抖落在成型瓷器未干的坯面上了,因铜屑粉末颗粒细微,难以肉眼观察得到,所以蘸釉水时也未被工匠发现和处理,后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制青花瓷的同时,粘了铜屑器皿部位也还原气氛烧制成带有晕散的红色,幸运的是这种铜元素要还原成红色的温度要求几乎与青花一致,经追究,发现这种红色即为铜匠围裙上的铜屑所致,就这样,一种釉下彩瓷器的新品种——“青花釉里红”就这样问世了 。
釉里红瓷是指用铜红料在胎上着彩,然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现有的出土资料和传世实物表明釉里红瓷器首创于元代景德镇。由于釉里红以铜红料为呈色剂,铜红釉在烧造技术上难度很大,正常显色不仅与彩料中的铜含量和基釉的成分有关,并且对烧造的气氛和窑温的要求都十分敏感,配方和烧成条件的任何细小变化都会导致色调不正,因此发色纯正的釉里红瓷在元代很少见,大多是灰红色。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仍然较少,发色多是比较淡的红色或偏灰的红色,但较之元代有了很大提高,永乐宣德时期的釉里红发色极佳,浓厚鲜艳似宝石,也有淡红色的,这与当时的透明白釉提炼已达到极高水平有关。宣德以后釉里红走下坡路,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才得以复苏,这时的釉里红发色较为纯正艳美。
釉里红的很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充分展示了明朝开国之君的胸怀与气度。
明洪武年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当时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除了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它均为糙底。装饰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元代的人物故事、动物、鱼藻等图案相比,就显得简单了。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
洪武的釉里红制作虽然已比较成熟,但依然存在一定缺陷。该时期发色区域比较宽广,自灰黑至暗红,且时常因釉里红料研磨不细而出现类似元青花青斑感觉的局部红斑,同时还经常带有露釉、淌釉等时代特征,总体而言,时代特征极其明显,便于与其他朝代制品区分。
洪武后期釉里红发色呈暗红。由于釉水厚,器足出现明显淌釉现象(现在仿品一般没有相似的淌釉现象)。
永宣釉里红制品制作不多,二者因制作时代接近,发色区别不太明显。由于釉层较洪武薄,发色区域较洪武窄,一般呈暗血红或暗红发色,偶有局部发铜绿或发黑现象。
宣德早期制品,釉里红发色基本呈暗血红,由于铜料浓厚,有不同程度的下淌现象。
成化的釉里红主要有两种情况:
1、铜料涂抹均匀,不浓厚。发色表现得比较鲜艳。
2、涂抹浓厚。由于铜料堆垛,一般在烧制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淌现象,此时特征与宣德制品有些接近。
总体而言,成化釉里红在烧制时,局部发黑现象不太明显,铜绿色现象几乎不见,说明当时窑工对釉里红的烧制已经相当成熟。
成化中期釉里红,由于铜料涂抹均匀,釉里红匀称,发色呈鲜血红,与宣德的暗血红有不同发色特征。
总之,由于釉里红的各期发色特征明显,观察洪、永、宣、成釉里红制品发色,该器釉里红发色便可大致断代。
广州聚德艺品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艺术品鉴定、评估、征集、交易、展览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为适应艺术品交易市场的需求和国际市场的大气候,本公司特在中国广州创建广州聚德艺品国际艺术品交易所,聚德艺品凭借政府的扶持、自身的实力、以及国内外大型知名公司的支持,将聚德艺品国际艺术品交易所全力铸造成通往海外市场的桥头堡。
如果您手中有不知道真伪的藏品,想了解市场行情,请联系谭经理,咨询电话/请看上面哦,也可以加我QQ,专业为你提供:艺术品策划包装、艺术品专业摄影、艺术品鉴定评估、艺术品展览展销、权威行业期刊杂志推广等,实时输送最专业的古玩鉴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