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币,东周时期流通的青铜货币。形状像现今的铲,故又称铲币。它是当时农具箔缩小演变而成。初期的布币还保留箔之形状,首空可以纳柄,故又叫空首布。以布币造型而定名:空首尖足大布(耸肩)、平底空首布、平肩空首布、斜肩空首布、异形布、方足布、圆首布、三孔布等。东周列国所用布币各有不同,如赵国铸行尖足布,钱文多纪地名,也有的增纪币值,“蔺”、“邪山”、“晋阳半”等,赵国铸币形制似圆首、圆肩、圆档、圆足,钱文多纪地点,“离石”等。魏国铸行 布,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档、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 、一和半 三等,“晋阳三 ”、“晋阳一 ”、“晋半 ”等。布币作为异型货币,备受藏家青睐,价格往往在千元之上,其中价值的当属战国时期三孔布,在中国嘉德2010春拍古钱专场中,战国赵铸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以352.8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出古钱拍卖新纪录。
近年来,收藏古钱币的人越来越多。古钱币具有一定收藏价值,也具有很好的升值空间和潜力。“刀币”是中国古代货币中比较独特而又重要的一种,是由渔猎工具刀削演变而来,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逐渐遍及齐、燕、赵等地。赵刀刀身薄而直,又称“直刀”。燕国刀币常见一个大篆“明”字铭文,俗称“燕明刀”,或称“明刀”。
齐国是最早使用“刀币”的国家。齐国的“刀币”文字生动、制作精美。刀柄略带弯曲,刀身正面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俆邦长法化”之类的钱文。近人或释“法化”为“大刀”。“齐造邦长法化”又称六字刀,铸于春秋末年,为田氏代姜齐,受封为齐侯时所铸的开国纪念币,此刀形态优雅,铸工精良,存世稀少,为历代藏家所重。亦有学者称六字刀为中国最早的纪念币。
齐刀铜质,铸工都比较好,遗留下的实物颇多,多出土于今山东省黄河以南、京沪线以东,包括今济南、淄博、潍坊、昌邑、掖县、福山、荣成、海阳、平度、青岛、诸城、日照、沂南、莒南、兖州、平原等地。齐刀,齐国铸造,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地区。齐刀以外形精美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其类别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 “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其中“节墨”、“安阳”、“齐”均为地名,“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安阳”即今山东曹县一带,“齐”指齐国都城临淄。
刀币春秋时为齐国所独有,战国时扩大至燕、赵以及北方匈奴统治区,共同特征是以"化"为单位,可分为齐、燕、赵三国刀币。战国齐刀铭文主要为"齐法化"和齐"明"刀,刀币形制逐渐统一,形体变小,传世数量稀少,价格不低。量不多,铸有赵国地名小直刀尤为罕见,市场售价高达几十万元。王莽“新”政权一刀平五千刀币:形如钥匙,由刀环和刀身组成;刀环如圆形方孔钱,刀身如刀;刀环内外郭、刀身周郭高高隆起。刀环面文穿上下“一刀”二篆字,顺读,阴文,嵌以黄金;刀身面文“平五千”三篆字,阳文。背面无文。铸造美观精致。
无论是从形制、单位、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刀币因其历史流行时期短,存世量相对比较少,因此成为藏友们关注的对象。
希望在新的机遇面前,为藏家搭 古董出手运作请联系本公司(联系方式在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