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大众旅游时代大众传播的现状——传播主体总是寄希望于用一篇蹩脚的通稿,经过组织媒体的传播扩散,覆盖所有受众,往往耗费了高昂的代价,付出了繁重的工作,却只是传播了一堆僵硬的、单一的,不会让读者产生任何情感联想和可资借鉴价值的“正确的废话”,千篇一律的发稿量是完成工作的慰藉,一种套着大数据的新衣自欺欺人的自我麻痹。
自媒体的价值在于精准传播,所以,如果要使用自媒体,那么音乐人就需要想清楚自己这轮宣传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
西部某市花费200万举办了一届旅游节,邀请全国50家媒体做报道,其中有30家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央媒和省级大媒。这些媒体参会人员的交通、食宿、考察采风、车马费等费用支出总计60多万,约占本届旅游节整体预算的1/3。主办方的意图是借助旅游节活动,来一轮全方位的媒体宣传,提高当地旅游的知名度。
但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跟我抱怨,当他们在旅游节结束后统计发稿量和评估宣传效果时,却发现,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只发布了通稿,真正基于采风、观察、思考的深度报道几乎没有。
与自媒体的合作,绝不仅仅只是“发稿”,而应该视为一次“创意传播”。为了达到的传播效果,宣传方和渠道方可以尝试在创意和方式上进行沟通,找到的合作点。
自媒体不一定都是付费传播,如果有合适的资源置换,也是会考虑的。
比如说,独立音乐人可以提供一些唱片来做转发,或者可以跟自媒体联合做一些线下活动,或者尝试多种合作方式。自媒体也需要传播,如果双方能找到一个双赢的传播方式,那不过了。
60多万的代价,换来的是同一篇稿在媒体上铺天盖地地输出着单一的说辞、参会领导、领导讲话语录,这些信息,根本进入不了大众的视野——你们倒背如流的宏观叙事,跟游客有什么关系?你们沉浸于自己的沾沾自喜,跟行业有什么关系?
到头来,一个地方领导的英明决策,创意团队的精心策划,执行人员的辛劳组织、接待,耗费巨大的活动经费等,这一切的努力付出,全输给了一篇通稿。
这是当下中国旅游营销的得不偿失,而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