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元年,日本由香港购得全套铸币机器(英国人的机器,1866至1868年曾在香港铸造过香港第一套货币),在大阪成立国家造币厂。明治三年,造币厂落成,马上开铸银圆。将“圆”定为日本的本位货币,即实行银本位制度,日本初铸银圆,其意是驱逐当时在日本大肆横行的本洋,鹰洋,统一货币。
后来明治十一年至三十年龙洋的铸造量逐步递增,进入了日本龙洋的时代。相对于日本贸易银元,日本圆龙银元是近代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元当中数量不多,也较为罕见的一个品种,因币面有飞龙图案,故在我国又称之为日本圆龙洋。
日本“龙洋”早年在中国被称作“银洋”,它实际上是外国商贸银币在中国民间的一种简称。早在明朝中期,西班牙就已在墨西哥制造“本洋”银币(俗称“双柱”),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日趋繁荣,从外国流入中国的银币种类也日渐增多。
日本“龙洋”共有五种规格,即五钱(1.25克)、十钱(2.7克)、二十钱(5.39克)、五十钱(有10.13克与13.48克两种样式)和一圆(26.96克)。日本“龙洋”设计别致,铸工较为精致,含银量为90%。按日本“龙洋”发行年代的不同,又可分为很多版式,仅以一圆“龙洋”为例,从明治三年起至明治四十五年就有几十种之多。
近日,广州寻宝博物馆有幸征得大日本币·明治三年一枚,此枚银币正面图案为太阳,上方为太阳图案,周围以樱花枝叶环绕,下部图案为绸带扎成的同心结;背面为圈珠环绕的飞龙戏珠图案,龙外圈珠,珠外有“大日本,明治三年(1871年)”和“一圆”字样。其制作精美,图案考究,文字清秀,内容丰富,银光灿烂,其貌可人。此枚大日本明治银币虽经历了无穷岁月,但纹路依然清晰可见,上面的迹象也见证了其历史的积淀,具有非常明显的历史过渡性特征,有着难以言喻的收藏价值。
钱币是一个国家历史中组成的重要部分,就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在钱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着近代日本的货币文化,也反映了近代历史、经济的兴衰和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