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粒轻集料混凝土的国内发展现状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研制人造陶粒,陶粒产品主要有页岩陶粒、粉煤灰陶粒和粘土陶粒等。在1960年我国在河南平顶山建成了第一座陶粒混凝土大桥-洛河大桥。到了9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的陶拉质量较差,以粉煤灰为主的其它品种粒的质量不尽人意,配制的结构用陶粒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一般为1800~1950kg/m㎡,抗压强度为5.0~25MPa,即密度较大,而强度偏低。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建筑节能和建筑物功能性要求的提高,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陶粒混凝土又开始在高层建筑和桥梁工程中获得应用,如天津市政工程研究院研究CL50结构轻集料混凝土在永定新河大桥得到应用;珠海国际会议中心20层以上部位全都采用CL40轻集料混凝土。阜新22层的商业大厦,本溪20层建溪大厦都是以自燃煤研石混凝土为主体结构材料。铁道部大桥局桥梁科技研究所将CL40粉煤灰陶粒高强混凝土成功应用于金山公路跨度为22m的箱形预应力桥梁,使桥梁的自重降低了20%以上。目前,我国陶粒轻集料混凝土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陶粒混凝土砌块占70%左右;陶粒混凝土板材(空心隔墙板、复合保温墙板、屋面板、楼板等)占15%左右;现浇高强混凝土(高层框架建筑、桥梁工程等)约占2%~3%,其它方面的应用(耐火隔热制品、吸声砖、园林和花卉、化工用品等)约占12%~13%。在大量科研的基础上,基本建立了标准化体系。但是,我国粒混凝土的应用仍主要用于低强度的非承重结构,如生产小砌块;在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桥梁中应用与国外相比还很少,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