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碗的价值和区分

  • 发布时间:2019-01-14 19:02:43,加入时间:2018年09月12日(距今2434天)
  • 地址:中国»河南»郑州: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外环23号
  • 公司:河南天皓艺术品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徐霞,手机:17740402620 微信:xu15343821552 电话:0371-63373185 QQ:1814802276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斗笠碗简介
编辑
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存藏处
编辑
景德镇陶瓷馆

位于市区莲社路。郭沫若亲笔题写的“景德镇陶瓷馆”六个大字镶嵌在门楼上。该馆建于建国初期,后规模不断扩大,展出内容分“历史之部”,“新中国之部”和专题展览厅。前者以朝代为序,展出古瓷1000多件;

后者按类别陈列,展出建国后收藏的陶瓷珍品1500多件。有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类精品陶瓷。现代各陶瓷工厂、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是来景德镇观光的游客不可不游的去处。这些珍贵的陶瓷真实地反映了景德镇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展示了历代景德镇陶瓷工人的聪明智慧和伟大创造。驻足欣赏,令人流连忘返。
  


瓷都——景德镇
编辑
瓷都——景德镇,是世界陶瓷艺园一颗灿烂的明珠。景德镇陶瓷馆以特有的陈列形式,"集历代名瓷于一室,述千年历史于一时",展示了瓷都的悠久历史。

据史籍记载:景德镇冶陶始于季汉,唐代有陶窑、霍窑。产品色素润,有"假玉器"美称。五代至宋,窑场遍布镇内及镇郊南河两岸,五代白瓷已达到现代的瓷质标准;宋代影青瓷质细腻,色莹润,光致茂美,著行海内,成为我国青白瓷系的故乡。宋景德年间年)在镇置监镇官,制器进御,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元代曾设"浮梁瓷局"掌烧宫廷用瓷,当时成功烧造了青花、釉里红、铜红釉、霁蓝釉、卵白釉及釉上三彩、金彩等新品种,尤以青花艺术名扬四海。明初在镇珠山设御窑厂,瓷业出现官、民窑竟市的繁荣景况。官窑以永乐、宣德青花、祭红、甜白釉,成化斗彩、孔雀绿与娇黄釉,以及嘉靖、万历的五彩、矾红彩,均

名噪一时;民窑则以自由奔放的青花、弘治至嘉靖的珐华彩及素三彩等引人注目。这时的景德镇,正是"火光红焰照天,夜令人不能寝"的"四时雷电镇"。清代制瓷技艺精进,康、雍、乾时期攀登了我国制瓷历史上的高峰。康熙五彩、三彩、珐琅彩,雍正粉彩、墨彩,以及乾隆古铜彩、玲珑等品种精妙绝伦;这一时期的郎窑红、美人醉、钧红、天青、茶叶末和炉钧、珐翠等高、低温颜色釉丰富多彩,取得了超越前古的成就。此后,随着社会的江河日下,瓷业生产日渐衰败,陶瓷艺术流入堆砌、繁琐,黯然失色。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资料社会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古老的手工瓷业的生产、管理,沿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景德镇陶瓷重绽新蕾。具有传统特色以及创新花色的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产量日新月异。青花、粉彩、青花玲珑等品种荣获国家金质奖、高温颜色釉瓷,薄胎瓷获国家银质奖,另有多项产品分别获得轻工部、江西省优质产品奖。

景德镇瓷器以她特有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中外人民的赞誉。景德镇--这颗灿烂的明珠将永放光华!


素三彩斗笠碗
编辑
清康熙  高7.2cm

口径20.6cm

底径7cm

江西省景德镇陶瓷馆藏品

敝口、斜壁、矮圈足、涩胎。内外以黄、绿、紫、白色釉相间混杂点于器上,略有晕散,釉面光亮坚致,变幻光泽,有自然垂流状。碗内不见利刀痕,外壁明显。外釉未到底足,露涩胎,底部白釉青花双圈内有窗栅款。


斗笠碗来历
编辑
丁酉腊月,寒气逼人。友乘夜航来昆。我与妻接机送至下榻处已是凌晨一时。知我怀古玩物的好友不及寒暄即拿出一

斗笠碗

只雪白的梅花竹石纹青花釉里红斗笠碗:“专门帮你收的”,他说,“大明宣德款,康熙官仿官,美得不得了。”

初雪的白,宝石的蓝,朱砂的红。

凛冽的寒气中悄悄漫溢出梅花的幽香。

小时候,深深痛恨的莫过于洗碗。不仅是零碎得烦人,打破了还要挨打。参加工作后分内分外任事反而不敢懈怠,直至多年后一位善良的女同事慷慨地告诉我:“碗洗得越多,打碎的概率越大。”我方顿悟:原来儿时的我就有了

这样的慧根。
然而,“民以食为天”是国人千年古训,“食色性也”又是圣贤对众生生存定义的诠释,食是第一位的,碗就应运而生。中华文化对碗的要求几近苛刻,从新石器时代一路演进,碗的形状、纹饰、质量、分工随着世情的变迁、工艺的进步而表现着不同的审美和使用功能,时至画图都不再用笔的今天,制作精美的古董碗越发成了收藏者的至爱。

这只康熙青花釉里红斗笠碗以纯白釉为地,白得干净,不带丝毫青意。碗壁内外是重笔勾勒的宝石蓝般瑰丽又傲骨嶙峋的梅枝梅干,苍朴虬劲,不要一分的妩媚;花绽放着,釉下白粉散点出五叶的花办,釉里红着笔最少,铁线劲描,强烈的暖色释放着蕊的消息。有位文化人说梅花是隽品,常常是画的比真的好看。我十分赞叹他的坦诚和独到,并认为最能体现梅的精神的是疏落的梅枝、苍劲的梅干。

碗心用分水法画一峰独立着的太湖石,石畔挺出几竿青青竹叶,寥寥数笔竟以石的无言竹的锋锐嘲弄了萧索的寒风。漫天皆白的辽阔把人拽进雪的纯净天地,明快欲滴的青翠展示出生命的顽强,……融融的红艳诉求着隐约的企盼,真让人销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原是喜欢冬天更多一些。

康熙瓷器的釉水很是讲究,特点在薄,在透,在亮。釉薄施,甚至可见胎上旋纹,区别于明瓷釉水似油似脂般肥厚;釉薄则透,高温下釉已熔融而青花骨料不及化透,在青料较浓或用笔粗重的地方细摸,釉下线条会有凸出釉面的感觉;因控温合适和施釉技法的改进,康熙瓷面又硬又亮,把釉下彩绘表现得淋漓尽致。

斗笠碗内外壁还各绘一只扑梅而去的喜鹊,凸睛怒目,喙短而尖,浑圆的肚腹上下翼振爪缩,果然一副康熙盛世的嘴脸,神气得不得了。与鸟儿遥相对应的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蝴蝶,受了火红梅蕊的惊吓,欲落而不敢,翩跹徘徊梅树之侧……我不禁沉吟:冰雪的天地中如何活得下这柔弱的小生灵­俄顷,忆起鹤麟先生堂上挂书:“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莫非,小小的蝶儿聊寄着对春的渴望­

古人造碗师法自然。海棠式、莲办式、折腰式、卧足式、鸡心式、盖碗式及墩式,不一而足。宋代流行的斗笠式更为人们喜闻乐见:大沿口,斜直壁,小圈足,反扣过来分明是一只江南斗笠。

再大些就好,戴着钓鱼”,我家保姆比划着笑得一脸讶异,她听我教儿子读过孤舟蓑笠翁寒江独钓的古诗。

大不盈尺的一个碗,蓄集着炫目的色彩、奇巧的造型、冷艳的意境。碗里乾坤吟进唐诗宋词的韵味,盛下了黑龙潭整个的梅园,美得令人噤默。

据说清初汉文人不愿出仕,常屈身作坊,一为生存,二为遣怀,倒也造就了艺术与功利的融合。至于哪位名士所作哪位佳人把玩早已无从查考——除了碗底圈足端面磨蚀的细微圈线诉说着几百年沧海桑田的老旧,怕是“只有梅花知此恨,相逢月下竟无言”了。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