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五百年前,剑神欧冶子采茨山铁英,为越王铸剑,成泰阿、鱼肠、巨阙、龙渊等天下名剑。其中龙渊是史上第一把铁剑,后人便将欧冶子铸剑之地命名为龙渊。一千年后李渊称帝,将龙渊改名龙泉,以避国讳,这就是龙泉地名之由来。 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 龙泉现今依然铸剑,如果你到龙泉,能看到满街的刀剑铺,杀气腾腾,其间又穿插着许多青瓷店,文质彬彬。烧造青瓷是龙泉的另一个传统,算起来也有千年历史了。
龙泉窑的兴起,源自越窑之衰落。那越窑在唐朝盛极一时,因为原料枯竭和税赋加重,到北宋已是强弩之末。在海外发现的越窑器,最晚是北宋的,说明北宋之后越窑就不再出产上品瓷器了。 大英博物馆中的龙泉青瓷 为什么引出口瓷为证呢?这里有一个经济学解释,外销的总是好东西,尤其是古代,海运的成本和风险都相当之高,那么商人进货的时候,肯定要选择高档产品去冲淡运输成本。商人不再贩卖越窑瓷器,说明当时越窑已经上不了台面了。
汤因比说过,新文明总是建立在旧文明的废墟之上。越窑衰落了,但对青瓷的需求还在,取而代之的是北方的耀州窑和南方的龙泉窑。写汝窑的那篇专栏里,我们说过有一支越窑工匠迁徙到了北方,开创了汝官窑。同时还有另一支队伍向南迁徙,到了龙泉,时间是北宋早期。 这队越窑工匠初到龙泉时,看到是这样的环境:山区,有充足的木柴;有河,方便水运;有瓷土,质量不错;最重要的是,有窑。许多古代名窑起源于山区,比如建、镇、耀州、德化等窑,并不是因为山区适合烧瓷,而是因为山区耕地不够,农民要搞点副业贴补家用。
龙泉先民以前就烧瓷器,一说始于三国,一说五代,他们过着“农忙而耕,农闲而陶,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田园生活,那时的产品没有实物留存,估计是普通的日用器皿,直到越窑专业瓷工加入,助龙泉发展为历史上最,大的青瓷产地。 宋龙泉窑五管瓶,台北故宫 龙泉窑的发展可以按朝代划分,北宋是上升阶段,还有许多越窑的影子;南宋达到技术巅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元代产量最,大,几乎卖到全世界;盛极必衰,明朝开始停滞;到了清代就几乎停产了;现在龙泉青瓷处在复兴的阶段,也算风生水起。 许多窑口都有一个传说中的创始人,被后世窑工奉为神明,比如耀州窑的德应侯、德化窑的林炳、景德镇的赵慨,龙泉窑是兄弟俩,章生一和章生二。
按理写这些稗官野史没什么意思,不过章家兄弟代表了龙泉窑的两个分支。 章氏兄弟的记载最早出自明代的《浙江通志》,说“二人未详何时人”(在哥窑的那篇专栏里说地方志里没有记载,我错了,抱歉)。后来的《龙泉县志》和《处州府志》也说不知二人年代,但都记载了他们是龙泉窑的创始人,章生一创立了烧百圾碎(就是开片)青瓷的哥窑,章生二创立了烧不开片青瓷的弟窑。 现在龙泉瓷工还非常崇拜章氏兄弟,也把龙泉瓷分为哥窑和弟窑。简单说,有开片的铁胎青瓷是哥窑,没有开片的白胎青瓷是弟窑。铁胎就是在白瓷土掺入一种高含铁量的褐色土,通过加深瓷胎的颜色去衬托釉色。在龙泉窑南宋窑址中,这种开片的铁胎瓷片大概占十分一,是龙泉哥窑的证据,不过产量不大。 传世哥窑 关于传世哥窑的特点及产地问题,我在《名窑列传之五大名窑(下)》中讨论过了,这里不再重复。个人认为传世哥窑的产地在杭州,是官窑是一个分支,而龙泉哥窑是同时期的仿品。
下面只介绍弟窑,也被称为龙泉窑。 再回到北宋,那时龙泉窑的产品主要是盘碗一类的日用器,釉水也类似晚期越窑,不是偏褐就是偏黄,乏善可陈。装饰手法主要是划花、刻花、贴花和印花,也是从越窑继承而来的。我希望在《名窑列传》里介绍基本的陶瓷术语,下面就说一下这四种坯体装饰方法。 划花是在没有干的坯上,用竹或者金属刀划出花纹,然后再上釉烧制。还可以用梳子一类的工具,一次画出许多平行线,叫篦花。宋代定窑白瓷的划花水平是最,高的。
刻花青瓷,现代刻花是用刀在坯上刻出花纹。不同于划花之处是,划花是细线条,而刻花是面,有类似浅浮雕的立体层次效果。刻花技术最强的耀州窑,也是青瓷。 贴花又叫堆贴,就是另外做出装饰用的泥片粘在坯上。贴花可以是浅浮雕形式的,比如图片中的鱼。上图是我在龙泉窑遗址找到的南宋瓷片,应该是一个盘底,双鱼是当时很流行的装饰,现在许多人把这种瓷片上的鱼切下来做项链坠。另一种是圆雕贴花,立体效果。 刻花和划花一次只能画一件瓷器,而且需要娴熟的技术,所以瓷工又发明了印花。印花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绳纹陶,用绳子缠在木棍上,在陶坯上滚,就留下许多细密的花纹。上古陶器还有一种拍印,先在木板或陶板上刻出花纹,然后拍陶坯。瓷器的印花类似于陶器拍印,工具叫印模,图案更精细,像盖图章那样印在瓷坯上。
注意以上工具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效率远高于划花和刻花。 身上的花纹是印坯法成型的,上面的动物是堆贴法另一种印花手段叫印坯,效率更高,坯体成型和装饰一次完成。比如我们要做圆形瓷器,那么在拉坯车上轮制成形;要做方形瓷器,就用泥片拼接成形。但是要做椭圆形或者花瓣形的瓷器,以上两种方法都不灵了,就时就要印坯。先用陶或木做出一个花瓣形的整体外模,然后把粗坯放上去按一遍,就得到一个花瓣形的坯了。
如果在印坯模具上刻花纹,那么印出来的坯也有花纹。这种方法不但效率高,而且单品大小相同,后来许多圆器也用印坯法,比如元代的青花大罐,明清时的碗。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北京故宫 回到龙泉窑,南宋时发高档起来,开始烧制礼器,比如许多种祭祀用的香炉,还有佛像。琮式瓶是龙泉的独创,仿商周玉器,此外还有水注、笔筒等文房用器。当时北方窑口已经沦陷了,这时龙泉瓷已经非常出色了,离都城杭州又近,朝廷楞是没看中,非得另建个官窑烧青瓷,莫名其妙。
龙泉窑也真的是怀才不遇,青瓷的巅峰,却一直是民窑,清代雍正宁可让景德镇仿龙泉釉,也不选龙泉瓷,莫名其妙。然而龙泉窑并没有自暴自弃,就在南宋时把青釉发展到极致,全面超越了越窑,而且发明了石灰碱釉,实现瓷器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下面又要说枯燥的技术问题了,尝试解释石灰碱釉,您可能觉得无聊,但是我喜欢。以前我们说过,青釉的关键一是控制窑内氧气的浓度,另一个是控制铁的含量,其实还有第三点,控制釉的厚度。
比如一杯水是透明的,一池水是蓝的,一潭水就是绿的,釉也这样,厚度影响颜色,还影响质感,越厚越润,越像玉。龙泉之前的瓷工也想把釉层做厚,但是不成,主要是流淌的问题,说来话长。 粉青和梅子青釉,南宋 釉的化学成分和坯差不多,之所以呈现玻璃那样的效果,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完全熔融再结晶,形成所谓的玻璃相。那么既然完全熔融了,釉就会向下流淌,越厚流的越远,最后粘到窑板上,就像冰棍化了会流到手上。
龙泉瓷工发明了高粘度的石灰碱釉,完全熔融后也不会过分流淌,成就了龙泉粉青和梅子青。 石灰碱什么意思呢?这要从助熔剂说起。要让釉完全熔融,光靠温度是不行的,因为提高温度坯可能也被烧化了,会塌。那么要给釉里加一些促进熔化东西,就是助熔剂。低温陶器用铅做助熔剂,瓷器用氧化钙,生石灰和草木灰混合配的,就是石灰釉。龙泉窑降低了氧化钙的比例,加入了氧化钾,就是石灰碱釉,粘度高,可以上很厚的釉,许多南宋时的龙泉瓷器,釉比胎厚。 这是一套现代的龙泉水杯,从左到右依次为:哥窑梅子青、弟窑梅子青、哥窑豆青、弟窑豆青、哥窑粉青、弟窑粉青。
同一对杯子里,哥窑的颜色深一些,是因为胎土不同,釉是一样的。 有了石灰碱釉的基础,龙泉窑烧出了两种迷人青色,粉青和梅子青。粉青是一种青中偏蓝的颜色,有一点乳浊效果。梅子青的釉比粉青厚,烧成温度更高,呈现晶莹的绿色。除了粉青和梅子青,龙泉窑还烧豆青,偏黄褐色,没啥意思;月白,淡灰色的无光釉,也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