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是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成为“前四史”的杰出历史学著作。由于种种条件限制,陈寿作品十分简略,后来裴松之为其做注,使内容充实了不少。
名称:东汉三国志史册 清代
类别:古玩杂项
规格:通长:24.6cm 通宽:16.3cm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其文献价值,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中国史学著述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学术界创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价值观:
文献价值: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版本价值: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值更高。
艺术价值: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学术价值: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文物价值: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版书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首先即是《三国志》的内容太过精简,由于史料和成书环境的限制,陈寿的原书很是单薄。所幸裴松之为此书做注时将大量史料补充其间,即使是裴松之本人认为存疑的材料他也照单全收,留待后人自行考辨。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提高,以及藏家、国企、文博机构对古籍善本的认识出现转变,有更多历史和艺术价值使得古籍善本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册书籍十分稀少,许多古书现已绝迹,留存下来的不乏孤品、珍品,有的存世量也不过是寥寥几部,物以稀贵为早已成为新时代的“宠儿”。
编策人:张生(A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