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所见的小银毫大多是东三省和广东省的,福建官局造的很少,这里面有三个版别。福建省习用银角,但是它们的铸造量却不多,所以它留下来的非常少,完美的品相极少,这几枚算是品相比较好的了。清朝末期,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导致了货币的贬值和新型钱币的出现。其中铜币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当时是以当十铜元为主,当然也有其他面值的,且铸造的铜元面值也是越来越大。当时全国各地都纷纷设立造币厂,发行银币和铜币。福建省也不例外,在清朝光绪26年,也开始铸造发行铜币,大清光绪年流通大面值货币之首,是我国首批引进海外技术的印发流通货币,对于现今也蕴藏了一定历史意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委藩司张曾、盐法道杨文鼎督办局务,办理接受机器厂房、物料等事宜。其鼓铸费用均由该司、道设法筹款。铸成后发商行用。闽省自接办后改为“福建银元局”。往后所铸银元,其币上端均书“福建官局造”,与他省截然不同。闽省习用银角,其主币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铸额不多,留存至今绝少。
福建在清朝铸造钱币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它先后设立了三个钱局,最早的钱局是南局,该钱局主要铸造发行银元,偶尔也会铸造当十、当五文和当二十文铜元。其中当十铜元的材质是紫铜的,铸造工艺精湛。第二个钱局是西局,该钱局是于光绪31年开始铸造发行铜元,这个钱局有一个特点,只铸造发行当十铜元。第三个钱局是闽海关铜币局,俗称东局,该造币厂是在光绪31年设立的,但是该钱局由于经营不善,所以铸造铜元的时间不长,就停止铸造了。因此,光绪元宝“福建官局造”钱币现存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