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5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拇指大小粮票价值20万元
但目前市场大路货居多,精品难求。
放眼全国市场,价值上万的品种至少有上百种,如上世纪30年代初发行,带毛泽东签名的100斤《红军临时借谷证》的粮票,可谓票据中的《全国山河一片红》,由于目前仅发现4枚,单枚价值已超过20万元。
票证最火时期主要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期间,专家认为,布票、粮票、肉票等票证属于不可再生的断代产物,兼具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又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经济环境,这是不少新兴藏品无法比拟的,因此其后市表现令人期待。
第一类:特殊历史时期的票证。如文革时期语录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色鲜明
也就是常说的“语录票证”,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这些票证的价值也高于其他普通票证。
第二类:专项补助票证。
相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种票是给特殊人群使用的,如老红军、外事工作者、华侨及侨眷等。这种票证的发放范围小,时间不确定,票面内容亦多有不同。
第三类:罕见票证。
一些因某种原因在当时发行量极少的票证以及目前存世不多的票证,目前的市场行情很好。
第四类:成套票。
成套票是指在有效期内使用的所有品种、面额的票。
第五类:两头票。
既开门票和关门票,又要关注面额较大票和最小票。
第六类:非流通票。
有些票尽管印制了,但没有在市场上流通过。
第七类:错票。
与钱币收藏一样,一些存在印刷错误的错票也是收藏者热衷的一个部分。
最后提醒:票证种类很多,有价值的也不少,但价值主要还是围绕几个重要要素,一、稀缺,二、品相,三、完整成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