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属于“断代”收藏品,现早已停止发行和流通。居民手里的粮票大多在长期使用中被损耗了,而绝大部分的库存粮票又被各级粮食部门所销毁,因此目前粮票的存世量并不多。粮票收藏在国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国的“集粮”大军发展十分迅猛。
据估计,仅新中国发行的全国粮票(先后印制共计9套)、地方粮票和军用粮票总数就达14000多种,若再算上解放前的各种粮票,那就更多了。粮票虽说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但也不是所有的粮票都值得搜集。收藏粮票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一是早期发行的粮票。如清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上世纪50年代)发行的各类粮票;二是专用粮票。包括:救灾粮票、侨汇粮票、井下工人粮票、郊区菜农粮票、产妇补助粮票、人民公社票等等。
其中,救灾粮券是粮票收藏门类中的一种稀缺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如1988年至1990年浙江奉化市发行的“奉化市救灾粮供应券”等。三是票额大和小的粮票。票额大的是西藏1967年发行的军用粮票,票额一万斤;票额小的是上海市1960年发行的一钱粮票。四是票幅大和小的粮票。票幅大的是原国家粮食部于1957年发行的“军用粮定额支票”,共4种,均为150×67厘米;票幅小的是浙江省于1976年发行的10斤粮票,仅有9×8毫米,如小孩指甲大小。五是特殊粮票。如云南印制的支援难民粮票(的联合国援助救灾粮票)。
还有,1960年上海发行的“壹市斤”加字编号粮票(版面左上角编发号码,左下角和右下角各加黑体印“上海”二字)。目前特殊粮票存世极稀少,其价值不可估量。六是错体粮票。如1968年版广西的一两粮票将语录“厉行节约”误为“励行节约”,湖北1971年发行的10斤通用粮票上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漏印“旧址”二字,该粮票目前已难得一见。
收藏市场上行情较为看好的主要是那些发行年代较早(新中国成立前后发行)、存世量较少的粮票。如:西北区粮食局预购提粮证(1954年版,面额50斤),据说国内存世量仅数十枚,现每枚成交价约1000余元;山西省太岳发行的兑米票(1948年版,面额为12两),现成交价约500元;广东东江纵队江北支队流通谷票(1944年竖版,票面中部有黑白毛泽东头像),曾以一万元的天价,被广东粮票收藏家蔡润基购藏,创下了国内粮票单枚成交价格的高纪录。
全国粮票即全国通用粮票,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此粮票购买粮食用品,其中还包括食油(只有全国粮票才可以在异地买食油)。若要出差或探亲,一定要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
1955年是中国粮票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9月5日,粮食部以命令发布了这一暂行办法。从此,各种粮食票证便开始进入中国社会,揭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55年9月,随着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颁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名义印制的55年版粮票开始在全国各地发行使用。56年、57年,国家粮食部在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在55年版别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两次印刷。56、57年版同55年版刷色、式样及背面说明均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