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开光人物故事四方尊
珐琅彩,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也常简称为珐琅彩。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JU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珐琅彩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因为珐琅彩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GAO,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廷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
清宫珐琅彩瓷因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向来秘不示人,属中国瓷器中的绝世名品,而此件珐琅彩瓶为乾隆作品,彰显了乾隆时期作品的上乘工艺水平,是特定时期的艺术精品,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G,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所以在现在收藏市场上炙手可热。
-轧道工艺,是在瓷器色地上用一种状如绣针的工具拨划出细如毫芒、宛如锦纹的凤尾状纹,为乾隆时期创制的新型装饰技法。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
此瓶呈四方形,其胎体厚重,胎质坚密细致,釉面盈润,白色着地,上施锦纹,方口,束颈,溜肩,通体口沿描金,外撇足。绿松石釉底,足内施双方圈红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款,此所谓“十圆不及一方”,说的就是方器难成。器壁轧道并绘鱼藻纹,瓶颈正面开光处为麒麟纹,麒麟描绘生动形象,瓶身正面开光处为花鸟纹,春意盎然,甚是惹人喜爱,侧面瓶身瓶颈开光均为花鸟鹤纹,维妙维肖,属精妙之作。艺匠书画及造瓷技艺精炼,心思缜密,流丽工整,布局舒展,整体气度端庄大气,时代特点鲜明,且刻画精细,工整中又见巧思,彩料细腻,色彩艳丽,立体感强,可谓尽善尽美,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