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香炉是清代乾隆时期宰相张廷玉请辞后回乡于一名窑订制,为自家烧香拜佛之用!因绘有龙纹,而龙在古代象征着皇权,私绘龙纹或者使用带有龙纹的任何器物在当时是谋反、篡位的大罪,是要诛杀九族的!因此张廷玉特向朝廷申请,朝廷当局念其功勋卓著,准许其谨制一个,但不得刻印,所以该香炉天下仅此一尊。 ‘龙’是吉祥物,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加之为一供器,所以该宝炉实属招财纳福、逄凶化吉之佳品,镇宅之上选!
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釉里红系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其红色用铜红料在釉下,故属釉下彩。
一般认为,釉里红瓷成熟于明代,而到了清代之后,也有所发展。烧制釉里红瓷器要求有较高的温度,因此烧制成功并不容易,流传至今的元代釉里红瓷器也很少,可见它的珍贵性。纵观元代釉里红瓷器,胎体一般呈白灰色,釉面则是青白色,而烧制的器具表面往往有接痕或者削过的痕迹,底足露胎处多呈暗红色,大多器物内壁不施釉。
明代王公官吏用瓷器随葬似有定例,最常见的是梅瓶。从各地历年出土的梅瓶看,青花居多,另有白釉、哥釉青花、蓝釉堆粉、珐华、孔雀绿釉、茶叶末釉、釉里红等品种,而釉里红最为少见。
南京及各地明初王公大墓出土的梅瓶有一定数量,均是青花绘制,釉里红难得一见,证实了釉里红在明初只有皇室才可使用,且不轻易赏赐,其宫廷御用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明初墓葬中出土的民间青花瓷为数不多,但基本不见釉里红踪迹,其原因也在于民间没有使用甚至被禁止使用釉里红器。
(一)胎釉特征
洪武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种断面细腻、紧密,白中略灰。据理化测试,釉层CaO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钾量较低,属钙碱质,高温烧成时粘度变化不会太大,较少流釉。
釉面具明代青花器的特点,釉质肥厚、滋润,釉色发青白。釉层有两种:一种肥厚莹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状或长条状开片;另一种肥润致密,釉表有极细微橘皮纹,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见缩釉点或缩釉线,露胎处见窑红。玉壶春瓶、执壶及口径20厘米左右的大碗底部施釉,但是底部釉的光泽感不强,与器身玻璃化程度较高的釉面色调不一样,为白浆釉,薄处微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器身往往有开片,尤其是一些器物,大概是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釉里红呈色红艳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趋灰。
带足器物的足已经改变了元代斜削的特点成为平削,器底微微下塌。
(二)釉里红呈色
洪武釉里红呈色多样,多数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有的器物有正红现象,有的呈暗黑色。
1、艳红色——呈色纯正浓艳,线条外缘大多有晕散,有些甚至整个釉面都呈浅红色。呈色艳又无晕散的极少。检看这种洪武釉里红残瓷,莲瓣间不借用边线推断这种工艺在洪武早期使用。
2、赭红色——色厚重,剖面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釉里红处于白釉层中间,即胎上有一层白釉,其上是釉里红,釉里红上又有一层白釉。
3、灰红色——釉里红彩较薄。
4、灰黑色——呈色以灰黑为主,微见红意,称釉里灰或釉里黑。有些呈色黑灰的可见明显的铁褐斑,这是含较多铁质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