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辟谷的时间很关键,一般情况下辟谷应多于3天,身体素质一般者应坚持7天或7天以上。第一次辟谷的时间不宜过长,要以安全为上,自然为度,欲辟则辟,欲止则止,充分尊重身体的舒适度。
按:据说经过昨天一夜“清空购物车”,“剁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许多人已经开始想着从今天开始“绝食”了。其实,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绝食”(辟谷)并没那么不堪,反而是个对身体大有裨益的事情,关键是方法要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出自汉墓帛书中的“辟谷”术吧。
“去(却)谷者食石韦,朔日食质,日驾(加)一节,旬五而[止]。[月]大始铫,日[去一]节,至晦而复质,与月进退。为首重足轻體(体)轸(胗),则昫(呴)炊(吹)之,视利止。”1973年,这部记载着“辟谷食气”理论与方法的帛书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成为我国现存最早记载辟谷服气术的著作。
“辟谷”一词由来已久,在古代“辟”字通“避”,也有称“却谷”、“休粮”、“绝粒”等,现代有叫“断谷”、“断食”之意。辟谷在古代一直被视为祛除疾病、延年益寿之法,史书记载辟谷之人非常之多,辟谷时间或几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其间难免存在子虚之嫌。
汉墓帛书中的“辟谷”法有何特别?
首先,辟谷之人并非什么都不吃,而是食用一种叫“石韦”的药,文中开篇引文即是讲述辟谷食气者服用石韦的两种方法,一是要根据月的盈亏规律来进行增减。
二是出现头重脚轻、肢体发痛等不适就练气功来缓除。再则,辟谷还得食气,根据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喻燕姣的释读,帛书讲述辟谷之人通过有节奏地深呼吸大自然的“六气”,汲取日月精华,实现吐故纳新,达到天人合一。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就是说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