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厦门鉴定素三彩瓷器真伪

  • 发布时间:2018-11-06 15:06:50,加入时间:2015年08月11日(距今3550天)
  • 地址:中国»福建»厦门:思明区厦禾路
  • 公司:厦门伯得富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李小七,手机:18650013905 微信:Svan1126

一、应给“素三彩”正名

对何为“素三彩”,一直众说纷纭,如何让其名副其实,作为古瓷鉴赏应当正名。

1、“素三彩”绝非三种色彩。“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素三彩绘瓷的底色釉有白釉、黄釉、黑釉、紫釉等,即“白地三彩”、“黄地三彩”、“墨地三彩”、“紫地三彩”,仅加底色,“素三彩”就绝非“三”彩。

1989年版《辞海》中给“素三彩”下的定义:“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可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可偏偏“素三彩加红价值连城”,说明“素三彩”也非绝对排斥红色!

2、“素三彩”传承一种工艺。不论干啥事,先要知道“糖从哪甜,醋从哪酸”?要认清何为“素三彩”,这就先要弄清“素三彩”从何而来?中国唐代出现一种盛名海内外的先烧制素胎,然后挂低温色釉重新入窑,再次烧制的陶胎低温色釉器。由于该器主要使用黄、绿、白三色,民国时期人们开始简称为"唐三彩"。随后又逐渐出现例如"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及"清三彩"等不同时期同类制品的专有名词。成熟的“素三彩”是在明正德年出现的,御厂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烧陶胎,这一变革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的区别。

3、“素三彩”的正名。综上所述,无论哪种素三彩,一是都与唐三彩采用的先烧制素胎,再挂低温色釉重新入窑烧制的陶胎低温色釉器的制瓷工艺有关;二是都与刻划添彩的釉上工艺有承袭关系。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素三彩,第一次烧素瓷,将已成型好的各类器形,要用1250℃以上的高温烧成;第二次画成彩画以后,再以850℃~950℃的低温度烧彩。

所以,依笔者个人之所见,应该界定“素三彩”为一种烧瓷的工艺,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黄、绿、紫三种色泽釉为主(绝非就这“三”彩),填加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的一种彩瓷。所以,“素三彩”同其它彩瓷的区别,绝非是颜色的区别。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