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玉器

古人为什么爱玉

  • 发布时间:2018-10-26 13:55:29,加入时间:2018年09月21日(距今2424天)
  • 地址:中国»安徽»合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城临滨苑
  • 公司:安徽古钰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李经理,手机:13721112426 微信:xr7047888 QQ:1948347612

 爱玉,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自古以来,玉深受历代统治者和各阶层民众的钟爱。这种执著甚至痴迷的爱历经八千年风雨变迁而始终不改。但经历了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以后,中国人爱玉的侧重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的眼光集中在玉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上,古人则对玉的文化内涵给予更多的关注。   

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一些思想家给玉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管仲认为玉具九德,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因“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深入人心,君子佩玉成为一种时尚。   玉德作为道德和行为规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驱动人们崇玉、爱玉、佩玉,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它提醒每一个佩玉的人:不要忘了玉德。   

管子论玉九德   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扬彻远,纯而不殽,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之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管子·水地》  

 孔子论玉十一德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礼记·聘义》   许慎论玉五德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说文解字》   

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所谓君子,是指有道德,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人”。古代的君子之所以一定要佩玉,是因为玉不仅是大自然的精华,还具备君子一般的品德,所以古语有说:“君子比德于玉焉。”那么,玉到底有哪些品德呢?   

“真玉”专指新疆和田玉   众所周知,玉有不同的产地,种类繁多。虽然许慎说玉是“石之美者”,但古人心目中的玉是有所特指的。考古表明,大约从商代开始,玉的概念已开始集中到新疆和田玉上。在殷墟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中,绝大多数都是和田玉。到西周时,人们心目中的玉已经专指和田玉,其他所有似玉的美石均被称为“珉”,珉与玉有明确的区别,这从子贡和孔子的对话中就可以了解到。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