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玉器

广西哪有青铜器鉴定拍卖

  • 发布时间:2018-11-01 09:23:04,加入时间:2018年09月28日(距今2087天)
  • 地址:中国»广西»柳州:广西省柳州市文昌路乐和大厦10楼
  • 公司:广西传音国际文化艺术收藏品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林丹,手机:15078459321 微信:ld15078459321 电话:0772-2113988 QQ:15078459321

青铜镜是一种古老的由青铜所制的使用器物,也是精美的工艺品。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镜,是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直径6厘米,厚0.3厘米,镜面有光泽,镜背中央有一个桥形钮,未施纹饰。据史料记载,自商周时代起,古人就用青铜磨光做镜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纹饰。到战国时已很流行,汉、唐时更加精美。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细腻精美的楼空花纹铜镜。这种铜镜是采用分铸的方法,把镜面和镜背纹饰分别铸造,再夹合在一起。这种复合铜镜,战国以后就基本绝迹了。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对宫内收藏的古镜正面多进行了处理,以达到重新鉴容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古镜面就采用了复合的方法,重新铸一镜面,研磨好后,再粘附在古镜正面。当然这种复合镜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复合镜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我国古代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对冶炼和铸造铜镜的技艺不断地进行总结。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即铜50%,锡50%,是铸镜的合剂。这篇宝贵的文献,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但应该说也包含了商周以来青铜器铸造经验的总结。

战国以后,工匠们更是不断探索、实验。根据近代学者们化学分析,各种铜镜的合金成分,因其出产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铅加入合金后,使铜镜铸造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铅使得合金溶液在铸范中环流得特别良好;铅可使铸出品的表面异常匀整;可以利用铅在凝冷时不会收缩的特性,使铸造出来的镜背花纹特别整齐清晰;铅可以减少铜、锡合金溶解时极易发生的气泡,避免砂眼等毛病的产生。

铜镜是古人用来装饰理容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它制造得精美绝伦,集观赏、实用、珍藏于一身,堪称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当前铜镜的收藏虽远不如邮票、古钱币、玉器等那么热门,但其市场正在由冷变热,逐步成为新的收藏投资亮点。

2004年初,北京开启了中国文物市场第一次铜镜交易专场,全部交易品均为民国时期北京著名收藏家关祖章先生的旧藏。143面铜镜全部以高于预期的价格顺利成交。同年8月21日再将一批铜镜推出,152件铜镜成交额高达359万元。自此收藏家便将目光对准了历代铜镜这类小型铜器,毕竟,数千年的历史在精美的花纹和翡翠色的锈斑中凝结。

据一些铜镜收藏家估算,普通的铜镜价格在最近十年里翻了三四倍,精品级的铜镜则一般要翻十余倍。2005年,上海博物馆举办过一次馆藏铜镜精品展,其中就有数枚劫后余生的精品。这次铜镜展尚未闭幕,上海几大古玩城里的铜镜价格陡然上升好几倍。

以前认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就是指自夏至秦这段时期。所以谈到中国青铜器,往往又称为先秦青铜器。后来随着不断的考古发现,汉代青铜文化的历史地位便得以确定,其内容包括一整套的制器和用器体系。而我们以前比较熟悉的、经常用来研究的汉代青铜镜,其实仅仅起到了一个管中窥豹的作用。

所以说,在青铜文化虽然日渐衰落,但仍然有着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铜镜制作和使用也必定会呈现一种繁荣的景象。首先是铸造的规模和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出土的数量较战国时期更多,出土的地域也更广泛。

其次是器形特点和纹饰风格变化明显,富于时代特征。如西汉到东汉初期,铜镜逐渐变得厚重,背面多铸吉祥语;王莽时期出现纪年铭铜镜,钮多呈半球形,也有四蒂钮;花纹除几何形图案外,还有禽兽纹和神人纹;西汉时期还有一种“见日之光”镜,即能在日光中反射背面纹饰和铭文亮影的透光镜;西汉晚期、新莽至东汉初期盛行博局镜,中有神人瑞兽,即所谓六博纹饰;东汉中期又开始出现浮雕画像镜和神兽镜等等。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