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式炉[1],直口,斜折沿,直颈,扁圆腹,底周装三足,底与足间有一小孔。肩部饰凸弦纹一圈,腹与足背饰三角形凸棱,施青釉,足底无釉,呈灰红色。
鬲[lì]式炉一名系由仿周代铜鬲样式而来。以宋龙泉烧制的最为出名,造型上通常通体施粉青釉,明澈温润,葱翠如玉,腹部至足突起三条棱线,釉薄处呈白色,俗称“出筋”。一般认为“出筋”是填白的杰作,在器型边缘或足部,以及一些凸雕的牡丹等花饰上,往往会在突起的轮廓线上显出胎骨的白痕,虽经雕琢而不露痕迹。
自两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后,炉这种器型便作为佛教礼器流行开来,到了宋代,瓷炉的品种已非常丰富,除了鬲式炉还有鼎式炉、樽式炉、簋式炉等等。南宋官窑烧制的鬲式炉,便专为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而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鬲式炉则很有可能也是官物,其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并不在官窑之下[1]。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鬲式炉,其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并不在官窑之下。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成交价达到近340万人民币。所拍卖的这件鬲式炉与本文介绍的鬲式炉同是出自南宋龙泉窑,釉色均为上乘的粉青色。《华豫之门》自2004年1月4日在卫星频道开播以来,依托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新颖的节目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受观众的喜爱。多年来,《华豫之门》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思路,不断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使其更好的贴近百姓生活。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华豫之门》审时度势,于2006年5月推出《华豫之门》收藏版,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藏品、展示藏品的平台,为普通百姓提供一个感受古代文明的窗口。
2008年10月,《华豫之门》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全新改版。这次改版效果社会反响强烈,每一期节目播出后,栏目组都能接到上千个要求参与节目的热线电话。每两周举行一次的鉴宝活动,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群众参与。这些人员60%来自外省,其中也有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友人;新浪、酷六、暴风影音等多家国内网站与栏目联系要求合作;开播5年,数万名群众参与了栏目组织的文化活动;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排位中,《华豫之门》稳居全国同时段电视节目4~6位。改版后,《华豫之门》在全国收藏栏目中第一个引入市场概念,邀请活跃于国内外拍卖行和古玩市场、具有鉴定评估能力的业内资深人士担任市场观察员进行评估。在节目风格上,《华豫之门》强调鉴宝活动、主持人、鉴定专家、市场观察员、持宝人、观众六位一体,良性互动。
“展现收藏百态体现人文关怀”,准确的节目定位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华豫之门》不是翻故纸堆,崇古,媚古,而是在传承文明的回首中,寻求古典文化的现代表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谈话节目,而是以鉴宝为载体,寻求抽象文化的形象表达;用大众参与的方式、故事化和情感化的处理,实现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