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使用金银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代已经有银两充当货币了。许慎注《淮南子》说:“铤者,金银铜等未成器铸作片,名曰铤。”铤是经过冶炼还没有形成器物之前的金属坯料,而且有一定的形状,大致为长条形。贵金属坯料因其自身的价值,在其形成器物之前,可以直接作为储藏和大宗支付之用,进而逐渐演变为贵金属称量货币。到目前为止,所能发现的最早的考古实物资料是唐代的银锭。
银锭是指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就其形制而言,银锭可以分为船形、条形、饼形以及其他的一些形状。不同形状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船形的一般称银锭,条形的一般称银铤,饼形的称银饼。人们习惯上将银锭、银铤和银饼统称为银锭。
自唐以来,银铤作为古代的流通货币,被国家储备、民间窖藏,甚至作为上贡、进奉的礼品,大多錾有铭文、标记。到了宋代,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渐次演变为国家和地方税收特种货币,持为税收的—种交纳“凭据”。由此,它衍生出一种专用的南宋“出门税”银铤。
近日,众凯国际有幸征得“清晚期贰拾两铜质银铤”一件,该件藏品长7.5厘米,高3.7厘米。呈束腰形,因其形状类似猪的肾脏,地方百姓俗称“猪腰银”。该银铤既聚集了岁月积淀,同时又有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意义和投资保藏价值。
清代是中国银铤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铤的器型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深受银铤集藏者喜爱。银铤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近年来价格上涨趋势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