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其它

古玩之官窑重器

  • 发布时间:2018-11-07 09:27:45,加入时间:2018年10月12日(距今2407天)
  • 地址:中国»广东»广州:越秀区文德路东方文德广场A座23楼2318室
  • 公司:广州鉴藏艺术品服务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吴经理,手机:18620414426 微信:dd18872334426 QQ:1272533838

玫茵堂”是由菲律宾的瑞士藏家斯蒂芬和吉尔伯特·裕利在知名古董商仇焱之和桂斯·艾斯肯纳奇的协助下历经50余年而成就。以其艺臻技绝的御制瓷器举世闻名,收藏囊括了历朝瓷器中最上乘珍品,被认为是仍在西方私人手中的很好的中国瓷器收藏。此次北京保利2018年秋季拍卖会即将亮相清代康熙晚期景德镇新创的豇豆红釉太白尊、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蟠螭瓶、印泥盒、镗锣洗、苹果尊等精品器物。今日带大家看看本季保利拍卖会为藏家精心准备的皇家御用豇豆红釉珍品。

豇豆红是康熙朝创烧的釉色,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非常名贵。康熙时期景德镇创烧的豇豆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烧成气氛的变化很容易使红釉产生窑变,烧制难度极大因釉面酷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豇豆红釉并无大器,主要有瓶、太白尊、洗等文房用具。供皇帝内廷赏用。

豇豆红釉太白尊

清康熙  豇豆红釉太白尊 “大清康熙年制”款

尺寸:8.9 cm

备注:1.仇焱之先生旧藏

2.香港蘇富比编号66

3. 瑞士玫茵堂收藏

出版:《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年,卷2,编号821(之一)

展览:《玫茵堂收藏中国陶瓷》,大英博物馆,伦敦,1994年,编号157

此件太白尊小口微外移,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底施白釉。器内施白釉。外壁满施豇豆红釉。通体施豇豆红釉,造型轻灵秀美,色泽纯正匀净,淡雅宜人,是康熙豇豆红釉瓷器的典型代表,清康熙朝瓷器烧制技术承前启后,不断创新,纯熟掌握了豇豆红釉的烧制技术。

此器源自仇焱之先生旧藏,1981年上拍于香港蘇富比并收藏于瑞士玫茵堂。著录于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年,卷2,编号821(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相同的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见2005年北京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上册》,图版106 号。

清康熙  豇豆红釉太白尊 故宫博物院藏

豇豆红釉印盒

清康熙  豇豆红釉印盒 “大清康熙年制”款

尺寸:7.3 cm

备注:瑞士玫茵堂收藏

出版:《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年,卷2,编号819

展览:1. 《玫茵堂收藏中国陶瓷》,大英博物馆,伦敦,1994年,编号155

2. 《Evolution to Perfection-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Sporting d’Hiver,蒙地卡罗,1996年,编号140

此件盒为扁圆状,子母口,印盒器型饱满,造形小巧玲珑,胎体厚重,釉质莹润自然,《饮流斋说瓷》评述“豇红之所以可贵者,莹润无比,居若鲜若黯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此如便此。豇豆红烧成难度极大,故只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宫廷使用。目前所见典型康熙豇豆红釉器仅有太白尊、镗锣洗、柳叶瓶等八个品种,印盒为其中较为少见的一种。 本品造型秀雅,胎釉品种卓绝,保存完好。此种为康熙御窑经典文房用品,上海博物馆馆藏实例,著录于《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第321页,图207,上海博物馆、两木出版社,1998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亦馆藏一例,可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清代)》第44页,图2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 馆藏

另一例极为珍贵之豇豆红印盒于佳士得香港2013年5月29日售出,以360万港元成交。  

香港佳士得以360万港元售出

豇豆红釉柳叶瓶

清康熙 豇豆红釉柳叶瓶 “大清康熙年制”款

尺寸:高21.1cm

备注:1.David A. Berg旧藏

2.纽约佳士得,2000年9月21日,编号383(公益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院)

3.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旧藏,编号EK306

本品所敷豇豆红釉,极厚润莹亮,色调淡雅宜人,犹若桃花,娇嫩之美不可言喻,更于深浅变化之中予人感悟窑火神功之无限魅力。器底挖足甚深,足底内所署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两行六字款写于坚细滋润白釉之下,笔力深沉遒劲,在似拙非拙之间,别有格致,非后世所能再现。足外墙呈现一圈较宽的无釉涩胎,这是“柳叶瓶”显著的工艺特色之一。 

上海博物馆 藏

对此形成原因,以往观点认为,这是为了与安放柳叶瓶的底座相匹配所以特意留出的涩胎圈,然此说法实则因果倒置,其出现正是由烧造工艺所决定。

上海博物馆 藏

柳叶瓶形体修长,下腹内敛,底足径幅甚小,故而器物重心不在下部而是在肩部,正常摆放尚觉不稳。必须在装烧环节予以特殊处理。充满智慧的景德镇窑工便以瓷土塑造出厚逾一寸的垫烧具,上面挖出内凹的窝洞,正好略大于柳叶瓶的下部。若论数量之稀少,当推柳叶瓶,故历来难求一见。

豇豆红釉莱菔尊

莱菔尊又称萝卜尊,系清代瓷器流行器形之一,因其形状类似萝卜,故名。"莱菔尊"乃康熙时期新创品种,常见以豇豆红釉和天蓝釉为饰,为康熙御窑名品,后世则少有烧制,如本品为雍正御窑抟制者,即为珍罕少见。因“莱菔”与“来福”同音,故取意以示吉祥。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大清康熙年制”款

尺寸:20.7 cm

备注:1. Yale Kneeland夫人旧藏,纽约

2. 徐展堂先生“在望山庄”旧藏,香港

3. 埃斯肯纳齐,伦敦

4. 瑞士玫茵堂收藏

展览:《15-18世纪中国陶瓷》,2006年,埃斯肯纳齐,伦敦

出版:1.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年,卷4,编号1788

世纪中国陶瓷》,2006年,埃斯肯纳齐,伦敦,图版4(封面之一)

雍正朝莱菔瓶极为少见,殊堪宝藏。此器形端庄秀美,胎体轻薄,外壁施红釉,通体素雅无纹,仅于颈部饰两道凸弦纹,与大都会博物馆旧藏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相同,有别于常见所饰三道弦纹,极为罕见。起弦之处因釉层较薄可见白胎,自成其美。

伦敦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藏清雍正釉里红海水龙纹莱菔瓶与拍品形制相类,可兹参考。参阅: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会刊1977-78年,第三期,页57-9 伦敦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藏,前SIR HARRY AND LADY GARNER 伉俪收藏清雍正釉里红海水云龙纹三弦莱菔尊 《玫茵堂藏中国陶瓷》第二卷,康蕊君着,1994年,图1715 纽约佳士得,2016年9月15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中国瓷器专场,编号0916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故宫博物院藏

高19.9cm,口径3.2cm,足径3.9cm。   

尊撇口,细长颈,丰肩,长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口部红釉夹杂少许绿苔点。颈下部凸起弦纹3道,凸起处釉层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此器造型轻灵秀美,修胎规整,釉质匀净光亮。 

  

豇豆红釉莱菔尊

清康熙  豇豆红釉菊瓣瓶 “大清康熙年制”款 

尺寸:21.3cm

备注:1.David A. Berg旧藏

2.纽约佳士得,2000年9月21日,编号384(公益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院)

3.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旧藏,编号EK305

出版:《15-18世纪中国陶瓷》,埃斯肯纳齐,2006年,页36-37

展览:《15-18世纪中国陶瓷》,埃斯肯纳齐,伦敦,2006年

此瓶撇口,长颈,丰肩,肩下敛收,圈足。通体施豇豆红釉,口沿白釉,下腹至足圈上凸雕菊瓣纹一周,底施白釉,中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相同的康熙豇豆红釉菊瓣瓶,见1999 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系列《颜色釉》,图版18 号。

清康熙 豇豆红釉菊瓣瓶  

故宫博物院藏

上海博物馆藏亦馆藏一例,釉面呈现淡雅的桃红色,还能在其上看到散缀的深红色斑点和苹果绿色苔点,精美异常。釉面薄而细腻,造型优美,制作精细。

清康熙 景德镇窑豇豆红釉菊瓣瓶

上海博物馆藏

豇豆红釉苹果尊

苹果尊创烧于康熙时期,短颈下凹形如苹果,可爱有加,为清代文房佳器。拍品形制挺拔隽秀,娇小可人。通体施红釉,釉色自然别致,犹如轻纱般曼妙,变幻无穷,盈盈于手,喜不自胜。

清康熙  豇豆红釉苹果尊 “大清康熙年制”款

尺寸:7.3 cm

备注:1. 宣统皇帝年在位)旧藏

2. 通运公司美国艺术协会,安德森艺廊(蘇富比前身),1932年4月16日,编号433

3. 詹姆士 W. 阿尔斯多夫伉俪旧藏,伊利诺伊州,美国

4. 纽约蘇富比,2001年3月22日,编号119

5. 埃斯肯纳齐,伦敦

6. 瑞士玫茵堂收藏

出版:1. 蔡特艺廊,《东方艺术》,卷Ⅲ,编号4,1957年,页135

2. 《东方陶瓷学会会刊年,图版256

3. John Ayers,《Collections Baur Genève Bulletin》,编号62,2000年5月,图39

世纪中国陶瓷》,埃斯肯纳齐,伦敦,2006年,编号5,封面之一

5.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年,卷4,编号1787

此苹果尊,器体小巧玲珑,胎质细密,通体施豇豆红釉。豇豆红釉,为康熙时期创烧名品。其瓷器为文房器具,不见大件器。 此尊胎质细腻坚硬,胎体匀厚,器内及底部施透明白釉,釉色莹润洁白,器外施豇豆红釉。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镗锣洗

清康熙  豇豆红釉镗锣洗 “大清康熙年制”款

尺寸:12 cm

备注:瑞士玫茵堂收藏

出版:《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年,卷2,编号820 (之一)

镗锣洗为康熙时期典型宫廷文房用具,本品敛口,矮扁腹,浅圈足,造型小巧精致,线条流畅。内壁、外底部施白釉,略泛淡青色,外施豇豆红釉,娇艳粉嫩,釉面光洁明亮,保存完好,十分少见,此镗锣洗无论从造型、品相、发色均堪称同类器形中的上品。仅见北京故宫所藏的一件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的发色可与之媲美。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