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潘趣酒碗承载了大量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内涵,并因为华丽夺目、纹饰绘画融会东西方艺术风格而深受欧美人士的喜爱。
广彩潘趣酒碗
潘趣酒碗一般配有舀酒的勺和盛酒的杯子,类似的调酒器在欧洲有用金属做成的
碗能有多大?一般超市里看到的,大概口径也就最多十几厘米。但是当我们走进广州博物馆,却能看到一种口径超大的碗,比家里的盆还大!这种大碗装饭,谁能吃得下?如果不是装饭,那它是用来干啥的呢?
原来,这是一种欧洲人习惯使用的大碗,主要用途是调酒,一般称为潘趣酒碗。中国古代没有类似的调酒方式,所以市面上一般少见。只有在广州这个“贸易+生产”的超级口岸,这种外销品才有少量的遗存。它不仅能让我们一睹广彩画师的精工,更可以使我们知晓那个贸易年代中,中国的陶瓷是怎样深入欧洲人的生活,欧洲市场的需求又是怎样反过来促进了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
“式样奇巧 岁无定样”的国际市场
要讲明白这种大碗,先得插几句有关广彩的话。
关于广彩的诞生时间有多种说法,但基本都集中在康熙晚期到乾隆时期之间。在它的初创期,广彩所用的白胎,以及初期的绘制技法和指导工匠都是来自景德镇,导致要区分早期“广彩瓷”与“景德镇瓷”相当困难,但有经验的鉴定者仍旧可以从绘制水平、手法等方面看出细微的差别——随着不断的发展,广彩自己的风格逐渐凸显,到了乾隆以后,广彩各期的风格已经比较容易分辨了。
这种风格,不仅仅是匠人在绘图时艺术品位的差异,更多的是取决于市场的要求。广彩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外销瓷器——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国内早期广彩留存数量较少的原因——其早期基本上完全按照欧美社会来样特别制作,表现出“式样奇巧,岁无定样”的面貌。
虽然原材料、成型和烧制都是中国式的,但型制和纹样却是欧美风格。描绘皇室、家族、社团、城邦等徽章纹是其一大特色,这些纹章往往又和人物、动物、山水、花卉等纹样同时使用,其中既有中国形象的事物,也有欧洲式样的事物;在中国人物纹样方面,明代和清代的服装都大量出现,其中闺阁仕女图特别受到欧洲人的喜爱,被他们昵称为“修长的伊丽莎白”。
以欧洲为目标市场的广彩瓷器在广州数量庞大、高度专业化且技术高超的手工业者的推动下,迅速打开了销路,且流行了差不多一个世纪之久。18世纪末,曾被火山掩埋的意大利古城赫库兰尼姆和庞培的发现引发了“新古典主义”的勃兴,纤巧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