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寻宝》电视栏目第七季栏目藏品征集范围:
为什么炉谱中所反映的铸炉时间,全部是[宣德三年]内的时间?有3种可能。
1 /在[宣德三年]以后假如有陆续加铸炉的事,在加铸炉时,皇上有可能不再过问或者没有必要再过问了,而此事毕竟与皇上的身份不相符合。而每年加铸,变成为了例行的常事,历史有可能因此也就不记载了,炉谱因没有了圣旨的要求无疑也就不再记录了,这样的变化是完全有可能的。然而就是象这样的变化过程,居然在历史的其他地方,也没有任何显示和记录。
在[宣德三年]以后假如根本就没有加铸炉的事,此事在历史其他方面也应该有所显示才对?同样也是没有任何记录和显示。所以说确实有些事,就是这样巧、这样怪,这样让人难以理解。
2 /在《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谱)圣旨中有「…可仿古式造进,告成之日,著司礼监等官,到部按验,不必写图烦渎,钦此。」
铸炉对于皇上来说只是起个头,正规之后,有可能就没有必要再操心了。从圣旨中记载的就可以看出,皇上对以后加铸炉的事,并不象刚开始如炉的大小、轻重及形制,均面面俱到事事过问了,皇上一定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作或处理。从这一点上看,宣德皇确实不是个贪图享乐的皇帝!
再说此事也不应该是皇上主管的范畴,如果象这样的事,皇上总是忙前忙后与皇上的身份无疑也不相符合。以后如有加铸炉的事,必定会由一个专人来管理,需要了就添加,该调整的就调整,不能因为以后再加铸炉这些很正常的事还需要圣旨及皇上的关注。所以以后加铸炉可能不再有圣旨了、或因主管人权力的转移、或因主管人级别的降低,在炉谱的文字上及历史的记录中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写了,而这样的变化也是有可能的。但遗憾的是,此种变化过程也没有任何记录
3 /宣德年间在制炉的过程及前后发生的情况,这样大的举动在当时却没有一个完整而详细的记录,不能不说存在着诸多疑问。除因以上两种原因有不再继续记录的可能性外,也不排除有意销毁记录的可能性,发生这样的变化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销毁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保密及防止。
说[宣德三年]以后就没有加铸过炉的说法,自然简单容易,只是因为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和记录。
而说[宣德三年]以后不可能没有加铸过炉的说法,也自然会得到反驳,也是因为没有任何记载和记录。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日后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种种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