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陶器

唐代时期的瓷器价格多少

  • 发布时间:2018-12-02 16:29:56,加入时间:2015年08月11日(距今3550天)
  • 地址:中国»福建»厦门:思明区厦禾路
  • 公司:厦门伯得富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李小七,手机:18650013905 微信:Svan1126

唐代绞胎标本的窑址现已验证的有河南巩县窑、陕西黄堡窑、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山西浑源窑。其中巩县黄冶窑为突出,不仅数量大,品种多,更以其烧造历史早。

  唐代绞胎和唐三彩一致,均以高岭土作胎,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白中带粉红,大都施低温黄釉、绿釉和三彩釉三种色调,以黄釉居多,三彩釉少,主要形状有圆角长方枕、倭角长方枕、三彩釉长方枕。

  绞胎花纹有精有细,可见木纹理,“几”形曲折纹、团花纹等,其中团花纹又有朵梅纹、如意云纹、菱花纹三种。技法上有整片绞胎和镶嵌贴面二种。绞胎泥色有白、褐、黑三种,有白、褐或白、黑二色相绞,也有白、褐、黑三色相绞,都十分精美。

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称制瓷精品。

西、河南两省的唐墓都出土过这类器物, 有杯、盌、三足小盘、长方形小枕等。杯多小型,有的杯身稍高,有的较浅。盌有唐代习见的弦纹盌,口外撇,盌身浅而近于垂直,盌身中部凸起一条弦纹,圈足。三足小盘为浅式,盘口沿平折,盘底坦平,下有三个矮小的乳足。长方形小枕为晚唐五代流行的式样。其制法大致是把制好的绞胎坯泥,切成薄片,然后粘合成形,(底部一般都不用绞胎)阴干后将四角修圆,在背面挖一个圆孔,后施釉装坯入窑烧成。绞胎瓷器的制作工艺比一般色釉瓷器繁复。

绞胎瓷器之中还有一种小枕,枕面上绞出三组圆形的团花,成等边三角形排在枕面上,三组团花大体相同,构成一幅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这种绞胎似是模仿漆器的犀毗工艺。绞胎枕传世品较多,流散到国外的也不少。据此又可知,当时有专门从事生产花枕的作坊,而且出现了“杜”、“裴”等名家刻款。

绞胎陶瓷制作技术是当阳峪独特的工艺技术之一,绞胎是陶瓷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将形式美在瓷胎装饰方面推向极至.它利用陶瓷颜色的色彩,通过了作者的精心构思,进行揉合、排列和白泥或其它色泥,继成的纹理或图案,出现的亦真亦幻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   当阳峪的绞胎瓷,早出现在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了,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有席编纹、麦穗纹、羽毛纹、回转纹、木旋纹、流沙纹约十多种纹理的变化。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