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古钱币的收藏可谓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古钱币就开始成为文人雅士的玩赏之物。到清末民初时,古钱币收藏队伍已形成规模,不但产生了许多收藏大家和专门经营者,还出现了一些专业书刊和民间组织,在20世纪中期,我国各级博物馆开始收藏古钱币,民间收藏团队也不断增加,但尚未形成大规模。而之后一段时间的社会动荡,曾使许多珍贵的古钱币被毁坏,收藏队伍也大大减少。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古钱币的收藏又渐渐复苏。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古钱币的鉴赏和收藏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投资方式,备受人们的青睐。据统计,全国钱币收藏人数大约在700万左右,仅次于邮票的收藏群体。
古钱币又称之为泉、布、帛,孔方兄等。现在已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不少古钱币在拍卖会上表现突出。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诸多知。
与一些古玩收藏有所不同的是,古钱币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发展和品类状况,其价值判定的规律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如果不熟悉这些特性,就有可能陷入收藏误区。大致来讲,确定古钱币的收藏价值应主要从铸造数量、存世量、技术工艺,以及币材的质地、品相等条件来综合评价,而铸造年代并不是决定其收藏价值的唯一条件。
1.年代因素:按照常理推论,古钱币应该是年代越久远,价值就越高,事实上这一规则几乎是不存在的。虽然有些年代久远的古钱币的确较为珍贵,但并不是年代越古老的古钱币都越值钱。比如距今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燕国货币“明刀”,年代虽久远,即使品相上乘,市场价也仅约60~ 70元一枚; 2000年前的汉“五铢”,更是价格低得可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同样年代的古钱币,其价值则简直天上地下。如战国时的“三孔布币”,售价就高达6万余元枚;西汉末年王莽朝所铸的“壮泉四十”,也在2.5万元以上。由此可见,从事古钱币收藏时首先要记住:年代并不是第一因素。
2.外在因素:
古钱币的外在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币材的质地、品相等方面,对古钱币价值影响较大。比如古代官
铸钱币因成色十足、制作精良而具 大多少数民族发行的钱币,因
极差就根本不值得收藏。同品种的钱币中, 贵金属 如金、银等所铸钱币就比铜、铁所铸要珍贵许多。另外,不同币值、不同宝文的钱币也会价格悬殊。如宋代“皇宋通宝”,一般铜钱价格在一元以下, 而折二篆书铜钱定价则在2万元左右。一些古钱币,尽管传世量也较多,但因其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青睐。如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 泉”
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的美术字;唐高祖武德四年的“开元通宝”,系大书法家欧阳洵正古朴,法度严整,劲健含蓄;“淳化元宝” 由宋太宗赵光义用写,楷书浑厚端庄,行书隽永流连,草书奔放流畅,使宋代钱币前绝后的境地。还有宋代的一对钱,原文行草分别由司马光和苏拔,为古今一绝,收藏价值很高。古钱币的投资价值、增幅大小系,同一钱币若有品相差异,则价格之差往往高达十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
3.珍稀度:珍稀度是决定古钱币价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些古钱币,虽然年代久远,工艺也尚可,但因其铸量极大,出土的数量也很多,所以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