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的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所作,生动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张择端,山东人,任职于北宋时期的翰林图画院。他因亲手绘制了中国几千年绘画史上的一幅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而驰名天一万。 张择端很年轻就离开了山东老家,来到大宋的都城东京沛梁。年纪轻轻的他初到沛梁,人地两生,生活颇为不易。无事的时候,他不愿一个人在家中孤独闷坐,常到汁河边及城里最繁华的地方去游荡。幸亏他画得一手好画,偶尔卖几张画,勉强悯口度日。就这样,几年的光阴匆匆而过。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好友赵太垂。赵太垂家世代行医,且宅心仁厚,为人诚恳,对这个自异乡而来的年轻游子照顾有加,时常请张择端到家中用饭闲谈。有时他还将张择端介绍给生意上的朋友,让他帮朋友绘制壁画或肖像什么的。
关于传世《清明上河图》的数量,至今莫衷一是。经奈良大学教授古原宏伸调查:日本有18件,台北有13件,纽约有6件,伦敦有4件,芝加哥、洛杉矶、布拉格及北京等地各3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4件,共计41件。而北京故宫相关人士参与编纂的《清明上河图:珍藏版》一书则说:中国大陆有10件,中国台湾有10件,日本有11件,美国有6件,欧洲有6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5件。
通常认为,以“清明上河图”为题,且有一定价值的作品在全世界达50件,另外也有100件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