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沙浴就是将身体有病部位埋于灼热的沙中,任其出热发汗,通过沙温向人体传热,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皮癣、急慢性胃肠炎等多种疾病有改善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了这种保健疗法。唐代名医孙思邀在《千金要方》中对沙浴法作了介绍,另外一位名医陈藏器也在《本草拾遗》中说明了沙浴法的具体步骤。由此可见,沙浴在当时非常普及,已成为群众健身防病的生活常识。沙浴既经济又方便,在气候干旱的沙漠地区或海边,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利用当地沙漠的自然条件进行沙浴法。
沙浴的治病医学原理在于,高温的沙粒通过柔和压缩和挤压作用向人体组织的深部传导,且沙泥保暖性好,因此增快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扩张末梢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了细胞的新陈代谢,调整全身的生理反应,进而激活与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患病部位的新陈代谢,活跃免疫系统功能,调节机体的整体平衡,以此达到治病与保健的效果。而沙粒对人体的轻微**,可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加强对渗出物的吸收、对各种慢性陈旧性扭伤、挫伤、腰肌劳损有良好作用。另对癫痕、粘连及织维结缔组织软化也极为有利。对水肿、血肿及渗出物也都具有良好的吸收作用。对末梢神经能使其兴奋性降低,并降低肌张力,故对周围神经炎有消炎、镇痛作用,并可解除肌紧张和痉挛。此外高温的沙粒也具有杀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