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自嘉庆(公元1760—1820年)朝起,国势逐渐走入下坡。康、雍、乾三朝盛世景观已成为历史,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经济的衰退,在瓷器上的表现也是十分明显。为了节省开支,朝廷已不再向景德镇御窑厂派专司其事的督陶官,而改由地方官兼管。此时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也不再烧造。据内务府广储司卷烧造瓷器条所记,嘉庆四年(1799年),将每年烧造官窑款项,由一万两银改为七千余两,不久又减为五千两。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一月,又奉旨“自明年为始,九江关呈进大运瓷器,着减半烧造。”于是又人五千两减为二千五百两。其后到了嘉庆十五年(1810年)十二月,更下令终止了御窑厂的工作。 青花云龙纹螭耳瓶 嘉庆早期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的水平。到嘉庆后期,随着国内购买力的降低,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陶雅》一书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但一些官窑器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也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 粉彩龙凤穿牡丹纹双耳瓶 综观清嘉庆朝制瓷技术,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题材,都以前期作品为蓝本,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庆早期,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因此有“乾、嘉不分”的说法。嘉庆的精品如不看款识,很容易与乾隆相混淆。嘉庆晚期作品已走向衰退。但也有不可埋没的佳作,应该重视。综合起来嘉庆粉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 “懋勤殿”款龙纹印盒 嘉庆前期器物的胎质基本保持乾隆中晚期较为细腻润泽的质感,至后期胎体略显粗糙,厚薄不一。民窑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较多,也比较大。 乾隆后期景德镇的高岭土严重缺乏,嘉庆时开始从星子县开采高岭土。由于星子高岭土与浮梁高岭土氧化铝含量不同,工匠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星子高岭土与瓷石泥的二元配方比例,所以经常出现盘塌底的现象。为了解决塌底问题,景德镇工匠放大器物底径,加厚器物下部胎体,无论琢器还是圆器,比乾隆朝同类器物的胎底和圈足都要厚得多。 嘉庆时修胎远不如乾隆时期精细,器物底足粗壮,胎壁厚薄不均,胎底有明显旋纹。为了节约成本,一些民窑日用器物开始出现明末瓷器圈足沾砂的现象,这是在烧制时,不用瓷饼,直接放在粗砂上烧制留下的痕迹。 粉彩籁瓜纹碗 嘉庆官窑早期多写青花“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多无边框,工整规范。个别的也有“嘉庆年制”四字图章款。嘉庆晚期多写楷书款,有四字和六字。嘉庆时年款楷、篆并用,但整体上看是以篆书款为主。字体工整,结构谨严,多用青花书写。此时新出现了一种篆书带方框的款式,因其篆书工整,框线整齐,似图章印鉴,故名“印章款”。 红彩云龙盅 堂名款较乾隆时期为少,一般在文具、餐具、祭祀器物上题写堂名款较为盛行,如“嘉阴堂制”、“彩秀堂制”“种芝堂制”、“寿颐堂”、“懋勤殿”等。吉言款有“福海珍藏”、“爱莲珍赏”等。此外还有私家定烧的一些斋堂款,在北京故宫藏品中,有“事敬堂制”“庆宜堂制”“玉庆堂制”,以及“织素三房”“俊三自制”均为嘉庆时期粉彩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