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可咨询上方联系方式……
瓷器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在中国瓷器艺术市场中,青花瓷长期占有主导地位。元代、明代及清三代的青花瓷在拍卖场上常常能拍出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天价.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不过市场的认可已经表露无遗,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但正因为它的传世量稀少,且基于元青花本身独具的艺术,历史,文化价值,以至于元青花价格年年攀升。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全面提高了生活水平,更使中国古玩投资市场日见红火,如今可以说火爆异常。古玩投资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这个空间让所有人闻之而心动不已。
仅仅知道真品的一般特征是远远不够的,往往还会让藏家自觉不自觉地走入一种误区:误以为凡是具备某些真品特征的东西就一定是真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必定是现代仿品。
1.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看上去白中泛灰。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
3.内壁光滑无纹者。元代瓶罐等器物多采用陶瓷外膜慢轮拓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留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器物内壁光滑无纹,就应当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仿品。
4.内壁有修坯刀痕者。在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中,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圈足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而“条刀”仅仅是在清康熙年间才有的。即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用刀具修整内壁。
5.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而用“条刀”修整的瓷坯,会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
6.釉色过白或釉质呆板者。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
7.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佳。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
8.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面者。现代绝大多数仿品,大都只是在国产青花料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的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看,多呈矿渣状斑点。
9.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
10.所绘纹饰有破绽者。
11.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
12.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
13.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
14.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
15.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
16.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
17.采用x光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
18.采用波普分析,釉质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
大国重器之元青花识别判断技巧
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
四、看纹饰。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的纹饰,其纹样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五、看内壁。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都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
六、看底足。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